愁来愁去总难禁,遮莫闲身入化城。
诗债未尝兼酒债,松声不断又钟声。
丹枫两岸秋光老,紫岫双鬟暮气清。
我亦志耽山水客,渔舟可许共升平。
愁来愁去总难禁,遮莫闲身入化城。
诗债未尝兼酒债,松声不断又钟声。
丹枫两岸秋光老,紫岫双鬟暮气清。
我亦志耽山水客,渔舟可许共升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山居环境中的复杂情感与自然景致的融合。首句“愁来愁去总难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挣扎,似乎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摆脱愁绪。接着,“遮莫闲身入化城”一句,通过比喻,暗示诗人选择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诗债未尝兼酒债,松声不断又钟声”两句,既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债,即指未完成的诗作;酒债,则可能象征着诗人借酒消愁的习惯。松声与钟声的交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丹枫两岸秋光老,紫岫双鬟暮气清”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山水画卷。丹枫,指红色的枫叶,象征着秋天的成熟与美丽;紫岫,紫色的山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深邃。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季节变换下的自然景观,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我亦志耽山水客,渔舟可许共升平”表达了诗人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渔舟相伴,共享太平盛世。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