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儒常苦饥,问籴竟如玉。
僧田不自耕,终岁饭亦足。
腐儒常苦饥,问籴竟如玉。
僧田不自耕,终岁饭亦足。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鲜明对比。前两句“腐儒常苦饥,问籴竟如玉”,形象地刻画了一位饱受饥饿困扰的书生,想要购买粮食却如同求取珍稀玉石一般艰难,突显出当时读书人生活困顿的现状。后两句“僧田不自耕,终岁饭亦足”,则通过对比和尚拥有田地却不亲自耕种,却能终年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巨大差异和不平等。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中贫富悬殊的现象,以及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批判与反思。
折简秋宵兴欲狂,东南名胜半沙棠。
天孙河畔停乌鹊,地主池头宿凤凰。
绿树回风全送暑,红蕖摇月细生凉。
无劳更觅牵牛信,一骑湖头到谢娘。
兴尽西风策蹇驴,河梁酬唱未全虚。
那知流水思君日,正值阳关送客馀。
中断雁行仍比翼,双缄鱼腹互传书。
由来象纬占离合,遮莫寒光射玉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