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布谷不停声,安得银河水半分。
汤稼未应枯后溉,周川岂独旱如焚。
是谁主当知时雨,有底商量出岫云。
造物不为天下计,只将花事了东君。
区区布谷不停声,安得银河水半分。
汤稼未应枯后溉,周川岂独旱如焚。
是谁主当知时雨,有底商量出岫云。
造物不为天下计,只将花事了东君。
这首诗以布谷鸟的鸣叫开篇,引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诗人借布谷鸟的不停啼鸣,表达了对宇宙间事物变化无常的感慨。接着,诗人提出“安得银河水半分”的疑问,既是对自然界的渴望,也是对社会公正的呼唤。
“汤稼未应枯后溉,周川岂独旱如焚”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农田的灌溉与社会的救济相联系,表达了对社会公平和救助机制的期待。诗人进一步探讨了“是谁主当知时雨,有底商量出岫云”,即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谁是真正的主宰,如何合理地安排资源,以及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最后,“造物不为天下计,只将花事了东君”两句,揭示了诗人对自然法则与人类社会之间矛盾的思考。诗人认为,自然界似乎并不关心人类的福祉,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而人类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如饥荒、灾难等,往往需要人为的干预和解决。这种对比,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引发了对社会公正、自然法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深入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吕尚西入周,渭上犹盘桓。
百里弃其国,饭牛在草间。
乘时各自奋,功立名不刊。
脱身屠钓中,一举生民安。
少壮不用世,垂老反任官。
年命苟不延,后世何所观。
高材为人弃,贫贱良独难。
焉知天下士,一身饥且寒。
圣贤有不遇,自古以为叹。
东南入吴趋,通门广且修。
舟车万方会,夜行昼未休。
青槐夹大道,白日丽朱楼。
列肆陈曼衍,美女扬清讴。
横波醉流转,巧笑心和柔。
长裾随风舒,翩翩身若浮。
娱乐未云已,心悲不可留。
策马上西山,高举望八幽。
浮云翳城阙,俛见江海流。
让国感延陵,习礼思言游。
斯人不同代,望古徒殷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