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黛翻空堕江水,平洲仄坂衔江尾。
廿年旧梦今杳然,一旦苍茫落眼底。
江村数家人迹稀,返照何处孤僧归。
清猿白鸟寂视听,但见云水生空晖。
凉风萧萧山欲暮,欲落不落江头树。
鸣榔乍息入浦舟,略彴潜通向山路。
长安八月好雨晴,对之浩然生远情。
伊谁妙手称绝代,能使虚堂接洞庭。
秋黛翻空堕江水,平洲仄坂衔江尾。
廿年旧梦今杳然,一旦苍茫落眼底。
江村数家人迹稀,返照何处孤僧归。
清猿白鸟寂视听,但见云水生空晖。
凉风萧萧山欲暮,欲落不落江头树。
鸣榔乍息入浦舟,略彴潜通向山路。
长安八月好雨晴,对之浩然生远情。
伊谁妙手称绝代,能使虚堂接洞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日江景的静谧与壮美。开篇“秋黛翻空堕江水”,以“秋黛”形容江水在秋日阳光下的深邃与沉静,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空灵的画面。“平洲仄坂衔江尾”,则通过洲、坂与江水的相互映衬,展现出江面的广阔与层次感。
“廿年旧梦今杳然,一旦苍茫落眼底。”这两句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中,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深切感受。接着,“江村数家人迹稀,返照何处孤僧归。”描绘了江边村落的宁静与孤独,以及夕阳下僧人的归途,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清猿白鸟寂视听,但见云水生空晖。”通过猿声、鸟鸣与云水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空灵,使读者仿佛能听到自然界的细微声响,感受到云水间透出的光辉。最后,“凉风萧萧山欲暮,欲落不落江头树。”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凉风与即将落日的景象,树影摇曳,充满了诗意的动态美。
“鸣榔乍息入浦舟,略彴潜通向山路。”这两句通过渔舟与小桥的描写,展现了江边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通往山间的路径,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丰富性。最后一句“长安八月好雨晴,对之浩然生远情。”将视线从眼前的山水图扩展到更广阔的时空,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思绪与情感,以及对远方世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山水之美,也蕴含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北极跳宜碣,南瞻尽闽瓯。
眇观此瀛海,浮空竟千秋。
瑞光出冰轮,千丈开云头。
月行无厚薄,不尽离人愁。
夜半北斗高,阑干压幽州。
繁星见复没,如滓浮新篘。
庭虚步清影,梧桂声飕飗。
举杯饮未釂,棹歌起渔舟。
光景正清绝,宾去我独留。
饮技未必奏,颓然老伶优。
谁斧若木枝,铜干苍玉叶。
年年来沧波,疑与溟渤接。
戏携赤玉舄,跨此寒岌嶪。
飘然造殊庭,不用维与楫。
浩浩吹天风,凉气入衣衱。
拍浮天汉滨,匏瓜芒熚熚。
黄牛不服箱,放绳掉长鬣。
素娥不织裳,抛梭理香颊。
千年苍藓痕,机杼空妥帖。
疑是娲皇土,藏去压归箧。
归来不知处,满目迷空堞。
惟有卖卜人,知向天根蹑。
予生宝庆之三岁,五月十一日己未。
五十有八甲申年,其日己未亦复然。
天支地干标六秀,四柱得一文且寿。
阳火在天为太阳,阴火为月受日光。
将望之前四日夕,十分圆光已八七。
常闻人生不满百,何幸七十且八十。
文章学问七八分,亦胜愚夫老无闻。
古之五月而生者,后有胡广前田文。
予贱不敢望汉相,贫亦不能孟尝君。
借使时人不比数,自有诗名照千古。
垂弧之月至于今,适逢前五仍后五。
稚女簪榴花,小儿著艾虎。
宿酲困不解,依旧醉起舞。
不妨一年两度作生朝,更造菖蒲酒,饮过闰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