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始裹头,为国戍边州。
百战屡奏捷,十年不封侯。
古来李飞将,命也谁怨尤。
中夜耿不寐,灯下泣吴钩。
十五始裹头,为国戍边州。
百战屡奏捷,十年不封侯。
古来李飞将,命也谁怨尤。
中夜耿不寐,灯下泣吴钩。
这首诗《塞下曲》是明代诗人江源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边疆战士的英勇与悲壮。
首句“十五始裹头,为国戍边州”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位少年从十五岁开始,便肩负起保卫国家、驻守边疆的重任,展现出边疆战士的早熟与责任感。接着,“百战屡奏捷,十年不封侯”描述了这位战士在边疆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屡次取得胜利,却始终未能获得朝廷的封赏,表达了对功名未遂的无奈与感慨。
“古来李飞将,命也谁怨尤”借用历史上的名将李广的典故,李广一生英勇善战,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封侯,以此暗示主人公虽英勇无双,但命运多舛,难以得到应有的荣誉。最后,“中夜耿不寐,灯下泣吴钩”则刻画了主人公在深夜难以入眠,独自在灯下抚摸着象征着战斗与杀戮的吴钩(古代宝剑),流露出内心的孤独、痛苦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对比、引用和细节描写,深刻地揭示了边疆战士的牺牲与奉献,以及他们面对命运不公时的无奈与悲愤,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