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赋长安不遇知,丈夫失意肯生悲。
科名自古与风汉,造物至今犹小儿。
道在布韦轻将相,时危耕钓隐英奇。
渡江亦谒青山不,应念曾公为制碑。
奏赋长安不遇知,丈夫失意肯生悲。
科名自古与风汉,造物至今犹小儿。
道在布韦轻将相,时危耕钓隐英奇。
渡江亦谒青山不,应念曾公为制碑。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善珍所作的《徐教下第归》,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徐教落榜归乡的安慰和对士人失意时坚守道义的鼓励。首句“奏赋长安不遇知”描绘了徐教在京都长安献赋却未得赏识的境遇,流露出一丝落寞。然而,诗人认为男子汉不应因一时挫折而轻易悲伤,“丈夫失意肯生悲”传达出坚韧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科名自古与风汉,造物至今犹小儿”暗示科举并非衡量才德的唯一标准,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并未因科举而显赫,造物主的眼光未必局限于此。诗人鼓励徐教即使遭遇困难,也要坚守道义,像古代的布韦(可能指布衣之士)那样淡泊名利,或如时势艰难时选择耕读垂钓,以显示真正的英雄气概。
最后两句“渡江亦谒青山不,应念曾公为制碑”,诗人建议徐教归乡后不妨拜访青山,寓言中青山代表隐逸的生活,同时也提及曾公为他撰写碑文,寓意其才华终将被人认可。整首诗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对士人精神的赞美。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