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瞻窣堵,回向大觉身。
内顾六尺躯,一雨无诸尘。
众生瞻窣堵,回向大觉身。
内顾六尺躯,一雨无诸尘。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问的作品,描绘的是礼法门寺真身塔的景象。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理念的赞美与内心的清净。
"众生瞻窣堵,回向大觉身。"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众生仰望佛陀真身塔,转而向往于达到大覺境界的情景。这里,“众生”指的是芸芸众生,而“窣堵”则是古代建筑的高大形象,比喻佛陀真身塔之宏伟。“回向”表达了众生的归依之心,寻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救赎。诗人通过这一描写,不仅赞美了礼法门寺真身塔的庄严与神圣,更寄寓了对佛教超脱尘世、追求觉悟理想的向往。
"内顾六尺躯,一雨无诸尘。" 这两句则转向诗人自身的反思和感受。“内顾”是指内心的审视,“六尺躯”指的是自己的肉身,这里暗喻了对自我身体有限性与世间无常的认识。“一雨”通常象征着清洗与涤荡,而“无诸尘”则意味着通过这种精神上的洗礼,内心变得清净无染。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佛教真理时的自我反省和追求内在清明的心境。
整首诗既展现了张问对于佛法的崇敬,也表现出了他个人对于精神超脱与内在清净的向往。通过这种艺术手法,诗人成功地将礼法门寺真身塔的庄严与个人的心灵追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远而又宁静的意境。
撄宁何处所,天地此溪堂。
世物如凋瘵,医门有栋梁。
寒泉真自冽,老橘故须香。
水晚留苍翠,花深到淼茫。
净回真本色,定有碧圆光。
实好垂垂大,根灵故故长。
绿非悬宿雨,黄岂弄秋霜。
沆瀣仙浆里,方书圣道傍。
野夫长老病,白首几低昂。
多谢扶持力,残生岂敢忘。
斜日照平地,乱云如雪峰。
仙人海峤出,锻炼金芙蓉。
当春数雨土,黄雾为昏蒙。
楚粤正攻战,数州犹鞠凶。
山左榆无皮,江东焦稑穜。
修河众流绝,漕舰告不通。
悯恻廑慈寿,圣人在斋宫。
遽下罪己诏,拜上天坛封。
清风倏汛扫,布雨鞭灵霳。
始觉云气正,庶几粱豆丰。
黔黎望苏息,四海心理同。
纪纲肃扆宁,草野皆帡幪。
惟当去智巧,饮食安颛蒙。
高谈似匡济,乐祸非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