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十二月华圆,何事今宵到处看。
春夏暖时无底白,雪霜凝处不胜寒。
酒肠缓放金樽倒,诗兴何妨玉漏残。
莫学时人贪酩酊,清光未澈已阑单。
一年十二月华圆,何事今宵到处看。
春夏暖时无底白,雪霜凝处不胜寒。
酒肠缓放金樽倒,诗兴何妨玉漏残。
莫学时人贪酩酊,清光未澈已阑单。
此诗描绘了一年之中,月圆时分的景象。开篇“一年十二月华圆”即点出了时间背景,是在农历的中秋佳节,当夜月最为明亮而完整。紧接着“何事今宵到处看”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好夜色的珍视与欣赏。
接下来的两句“春夏暖时无底白,雪霜凝处不胜寒”,通过对比手法,分别描绘了春夏之温和与冬日之严寒,从而凸显出中秋月亮的独特魅力。诗人并未直述月光,而是借由季节变化的对比,间接地表达了月圆时分的美好。
随后“酒肠缓放金樽倒”一句,则转向诗人的饮酒之乐。这里的“酒肠”指的是用于盛酒的器具,“缓放”则意味着悠闲自得地倒酒喝,透露出一种安逸愉悦的情怀。
紧接着“诗兴何妨玉漏残”一句,则表明了诗人在此美好夜晚之中,不仅享受饮酒,还有着浓厚的诗兴。这里的“玉漏”是古代计时器具的名称,而“玉漏残”则指夜已深,但诗人的创作激情并未减退。
最后两句“莫学时人贪酩酊,清光未澈已阑单”,则发出了一种劝诫。诗人似乎在告诫读者或朋友,不要像那些只知沉迷酒色的世人一样,而是应该珍惜这难得的明月清光,即使夜已经很深了,也不必急于结束这份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景色与个人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简朴生活乐趣的情操。
藏山竹简头堪白,海上桃生不记年。
节日祯祥虽偶似,科名宦达总输先。
成书谩付将来世,有后应观已定天。
文字尧夫今不愧,敢辞端拜百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