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紫霄下,良田石镜边。
此生随分过,不用买山钱。
这般恶比丘,何人敢近傍。
恣焚三毒火,力起无根谤。
破除少室窠巢,并荡衲僧见障。
闻者见者攒眉,应是无人瞻仰。
茅屋紫霄下,良田石镜边。
此生随分过,不用买山钱。
这般恶比丘,何人敢近傍。
恣焚三毒火,力起无根谤。
破除少室窠巢,并荡衲僧见障。
闻者见者攒眉,应是无人瞻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画面:茅屋坐落在高远的紫霄之下,紧邻着如镜的良田,诗人表示愿意过着简朴的生活,无需购买山林以求隐逸。然而,接下来的笔触转向了对某些不良僧侣的批判,他们行为恶劣,煽动纷争,焚烧三毒之火,散播无根据的诽谤。这些僧侣破坏了清净的修行场所,令见者皱眉,似乎无人能欣赏他们的行为。
诗中禅师的态度鲜明,对于那些偏离正道的僧侣,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否定,表达了对纯净佛教精神的维护和对世间污浊现象的警醒。整体而言,这首诗寓含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丑陋面的批判,体现了禅宗崇尚自然、反对虚伪的教义。
神圣睹河洛,造化穷阴阳。
灵书秘玄言,妙测无隐藏。
临江宋道夫,精艺名久扬。
为我作影数,知来意何长。
寒灰已无然,岂复生夜光。
鹤化或可待,烟霞庶翱翔。
青阳去遥遥,钟叟道乃彰。
观化忽神化,令人慕遐荒。
穷通有定分,流坎无庸悲。
湘累自苦亦太隘,韩子孤愤将奚为。
人生百年浑几时,鼠窥鬼瞰徒成私。
何如樊川一樽酒,往者莫究今已而。
秦川如画渭如丝,韦曲杜曲无声诗。
高堂驾空竹树里,觚棱潇洒含幽姿。
起居饮食颇自适,不矫不饰随所施。
举手为谢昌黎师,乃今平原能得之。
有时高咏归来辞,有时独酌芙蓉卮。
人间所得容力取,委之顺之夫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