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望冥冥,悠悠屐齿停。
麦连平野绿,天入远峰青。
古寺披云至,人声坐石听。
良辰豁幽恨,携手话山亭。
绝顶望冥冥,悠悠屐齿停。
麦连平野绿,天入远峰青。
古寺披云至,人声坐石听。
良辰豁幽恨,携手话山亭。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诗人与友人一同攀登香山的景象。首句“绝顶望冥冥”以“绝顶”点明登山之高,而“冥冥”则营造出一种深远、辽阔的意境。接着“悠悠屐齿停”一句,通过行走的痕迹,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悠然自得。
“麦连平野绿,天入远峰青”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绿色的麦田与远处青色的山峰相映成趣,不仅色彩鲜明,而且层次分明,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壮丽开阔的画面。这里,“平野绿”与“远峰青”形成视觉上的对比,同时也暗示了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悠长。
“古寺披云至,人声坐石听”则进一步深化了登山体验。诗人与友人穿越云雾,抵达古寺,静坐于岩石之上,倾听人声。这一场景既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蕴含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良辰豁幽恨,携手话山亭”表达了在美好时光中,诗人与友人共同抒发心中的幽怨,通过对话与交流,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里的“山亭”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象征,更是情感寄托的所在,寓意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登山赏景的生动画面,展现了自然之美、友情之深以及心灵之静,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鬼斧凿灵根,玩舟穿石洞。
渟然水一泓,削壁暗如瓮。
舍舟蹑我履,湿翠沾余冻。
纡回转湫仄,离立嵌虚空。
山腹裹林扉,危崖出层栋。
烟开江海平,云起岩壑动。
澄观物皆寂,旷坐鸟微哢。
得意默无言,抚境还疑梦。
何必山僧知,涧流自迎送。
饮此一杯酒,浩然思古人。
自来三晋多义士,程婴公孙杵臼无其伦。
下宫之难何仓卒,宾客衣冠非旧日。
裤中孤儿未可知,十五年后当何时。
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
一心立赵事竟成,存亡死生非所顾。
呜呼赵朔之客真奇特,人主之尊或不能得。
独有人兮,长叹空山侧。
离愁心上住。卷尽重帘推不去。
帘前青草,又送一番愁句。
凤楼人远箫如梦,鸳枕诗成机不语。
两地相思,半林烟树。犹忆那回去路。
暗浴双鸥催晚渡。天涯几度书回,又逢春暮。
流莺已为啼鹃妒,蝴蝶更禁丝雨误。
十二时中,情怀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