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
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
可以千岁下,坐照万古前。
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我欲授此法,其谁可与传。
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
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
可以千岁下,坐照万古前。
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我欲授此法,其谁可与传。
这首诗充满了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深刻认识。开篇“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强调了识人用人的重要性,必须深入了解其本质和根源。紧接着,“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表达了如果领会这一道理,就能像神仙一样洞察人心。
“可以千岁下,坐照万古前”则是说这种识人之才,可以影响千秋,光照历史长河。接下来,“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描绘了在特定时刻寻觅人才,即使找到了也难以用语言表达那份喜悦。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则形象地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如同听闻贤士逝去,连饭都不愿意咽下。紧接着,“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感叹人才之稀少,好似在众多人中难寻一人。
最后,“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指出这种情况并非现代才有,自古以来均是如此。“我欲授此法,其谁可与传”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识人的智慧传承下去,但又感到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者。
总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视,以及对这种智慧传承的迫切期望。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