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如僧冷,僧无似我颠。
尘空镜台偈,机落箭锋禅。
果入真如境,虚闻小有天。
从今来往熟,幽梦几牵连。
我更如僧冷,僧无似我颠。
尘空镜台偈,机落箭锋禅。
果入真如境,虚闻小有天。
从今来往熟,幽梦几牵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与诗人之间的对比,以及对禅宗思想和自然界的深刻感悟。首句“我更如僧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僧人的相似之处,但紧接着的“僧无似我颠”则暗示了诗人独特的狂放不羁,这种对比展现了个性的差异。
“尘空镜台偈,机落箭锋禅”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日常生活的琐碎比作镜台上的尘埃,而禅悟则如同箭锋般锐利,穿透了这些表面的杂乱,揭示了内在的真理。这里不仅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清净、洞察本质的精神,也反映了诗人对禅学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果入真如境,虚闻小有天”进一步深化了对禅悟境界的描绘,将禅宗的最终目标——达到真如之境,与宇宙万物的微小存在相联系,暗示了在禅悟中,个体与宇宙的和谐统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
最后,“从今来往熟,幽梦几牵连”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与禅悟之间关系的加深,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深处的连结和共鸣。这里的“幽梦”可能象征着心灵深处的探索与发现,暗示了诗人通过不断的修行和体验,逐渐与自然、与宇宙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同时也传达了对自然之美和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过去光阴箭离弦,河清易俟鬓难玄。
再加孔子从心岁,三倍周郎破贼年。
耄齿阻陪鸠杖列,瞽言曾献兽樽前。
磻溪淇澳吾何敢,且学香山也自贤。
败絮萧然拥病身,久疎朝谒作闲人。
公卿各趁黄麾仗,宾客谁看乌角巾。
菱照无情难讳老,杏梢作意已撩春。
卧闻儿女夸翁健,诗句年光一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