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处处月凄迷,梦觉流莺恰恰啼。
杜牧看花曾有约,冬郎吟草半无题。
宿缘最喜兰为字,欢绪从拼絮作泥。
换取定情团扇子,春风常似玉纤携。
蓬山处处月凄迷,梦觉流莺恰恰啼。
杜牧看花曾有约,冬郎吟草半无题。
宿缘最喜兰为字,欢绪从拼絮作泥。
换取定情团扇子,春风常似玉纤携。
这首清代诗人孙原湘的《题扇(其二)》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首句“蓬山处处月凄迷”以蓬莱仙境般的月色渲染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暗示着梦境或远方的情感。次句“梦觉流莺恰恰啼”通过梦醒时分流莺的鸣叫,传递出一丝淡淡的离愁和生活的现实感。
第三句“杜牧看花曾有约”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赏花的典故,暗示诗人与佳人之间曾有过美丽的约定,但如今却只能在回忆中追寻。第四句“冬郎吟草半无题”中的“冬郎”可能指诗人自己,表达了创作时情感的起伏不定和内心的矛盾。
第五句“宿缘最喜兰为字”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喜爱,兰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和纯洁,这可能是诗人对理想伴侣的期待。最后一句“欢绪从拼絮作泥”寓意着将欢乐的心情寄托于琐碎的生活细节,即使化作尘土,也愿与对方共享。
结尾两句“换取定情团扇子,春风常似玉纤携”则直接表达出诗人希望得到一把定情之扇,寓意着彼此的情感如同春风般温柔,由佳人亲手携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珍视。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优美,充满了古典诗词的韵味。
溪痕寒不肥,岸容晚益退。
其谁怜婆娑,明霞剪零碎。
烂烂饱泠露,酣酣俯清濑。
宛然古铜碧,嫣然靘妆对。
又若翠袖薄,瘦立烟渚外。
西风仅如许,晚节尚可待。
遂拜拒霜号,不受断肠浼。
亦岂无老成,试请推行辈。
桂腾小山馥,菊耀东篱采。
裳衬芰荷衣,服称陆离佩。
芳芷雅相乡,宿莽安敢背。
花城隔仙凡,俗说信茫昧。
独有离骚经,名氏得先载。
去年出郊春欲半,钟阜林峦青未遍。
今年此日蛰初惊,动地春光满石城。
柳如蹙金梅碾玉,川原高下麦苗绿。
一声布谷已催人,吴侬莫问春迟速。
苍颜老守政无奇,只要我民不苦饥。
奉诏偕行两赤令,职在劝耕无扰之。
鲐背厖眉数十叟,听取吾言醉此酒。
但遣儿郎力南亩,不患三钱无米斗。
米斗三钱大江东,从今更祝八方同。
同见三登太平日,老守不愿万户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