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斋悄无人,绛烛夜吐芒。
羽虫忽飞来,投火欲自戕。
知为明所误,曷不务韬光?
子封愿封留,淮阴喻弓藏。
法戒既昭然,昧者何茫茫?
高山有白石,行当煮为粮。
孤斋悄无人,绛烛夜吐芒。
羽虫忽飞来,投火欲自戕。
知为明所误,曷不务韬光?
子封愿封留,淮阴喻弓藏。
法戒既昭然,昧者何茫茫?
高山有白石,行当煮为粮。
这首明代诗人郑梴的《拟古二首(其二)》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哲理的画面。首句“孤斋悄无人”展现了夜晚书房的寂静,只有烛火在暗中闪烁,"绛烛夜吐芒"形象地刻画了烛光的红艳和明亮。接着,"羽虫忽飞来,投火欲自戕"写一只昆虫误入灯火,试图毁灭自己,暗示着无知或冲动可能导致自我毁灭。
诗人进一步借"知为明所误,曷不务韬光"表达对盲目追求光明的反思,认为明智之举应是隐藏锋芒,低调行事。"子封愿封留,淮阴喻弓藏"引用典故,比喻人应懂得适时退隐,如子产(子封)和韩信(淮阴侯)的故事,暗示韬光养晦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法戒既昭然,昧者何茫茫"强调了明确的法则和警示已经清晰可见,但对于那些不明智的人来说,仍然迷茫无知。结尾以"高山有白石,行当煮为粮"作结,寓意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化不利为资源,体现了坚韧与智慧。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通过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江南山尽处,开辟如石门。
下有琴筑声,哀湍激箭奔。
残雪护峰顶,篁竹如四垣。
老翁仅百岁,曝背抱儿孙。
问之不我应,嗒然而忘言。
疑尔秦人徒,此类桃花源。
寒日欲西颓,不容驻短辕。
驱车下山去,逼耳闻清猿。
回顾但烟霭,路绝无攀援。
他年傥再逢,共醉老瓦盆。
贫病同原宪,轻肥诮子华。
耽书祇糟粕,学海淼津涯。
孤屿亭何远,葵丘戍复赊。
救穷无髻宝,绝粒饵胡麻。
壮岁徒干禄,儿时不称家。
已谙蕉覆鹿,何预鸟衔花。
世态多谗疾,心安免怨嗟。
幕巢同社燕,雉堞接昏鸦。
当食思颇牧,遗忠想尚奢。
安能效狡狯,掷米变丹砂。
徙倚名园锁绿苔,亭亭冰艳为谁开。
乍疑奔月常娥去,忽见寻梅僧孺来。
浅笑故应窥水镜,片飞看复落深杯。
王孙家有雪儿唱,莫待霜天晓角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