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沧浪两岸沙,肩舆徒涉步攲斜。
溪声犹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
岸半断林开鸟道,水边疏竹近人家。
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
百尺沧浪两岸沙,肩舆徒涉步攲斜。
溪声犹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
岸半断林开鸟道,水边疏竹近人家。
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意境和情感体验。
"百尺沧浪两岸沙,肩舆徒涉步攲斜。" 这两句以流淌的溪水为背景,设定了一种旅途中的场景。"百尺沧浪"形容溪水的宽广与湍急,而"两岸沙"则是对河岸特征的刻画,"肩舆徒涉步攲斜"描绘了行人在崎岖不平的小道上艰难前行的情景。
接下来的"溪声犹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 描写的是自然界的动态美。溪水的声音似乎还余留着夜晚降雨的声音,而远处的山色随着天气的变化,与云端的霞光相互交融。
"岸半断林开鸟道,水边疏竹近人家。" 这两句诗更深入地描绘了溪流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岸边的树木被溪流所切割,形成了一条供鸟儿穿行的小径,而水边稀疏的竹林则映衬出了附近有人居住的地方。
最后,"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 反映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和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在尘世纷扰中寻找真正的境界,似乎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认同,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愿。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切情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
庄周曾论书,丁字乃有尾。
八分周已有,不自秦人始。
缅昔雨粟后,仓颉古文起。
周宣二千年,中国通行此。
大篆变古法,籀文传自史。
李斯变小篆,损益成绝技。
八分即小篆,聚讼殊可已。
武将乃造笔,中涓更造纸。
不必出圣贤,万世遵遗轨。
斯也灭圣经,罪不容于死。
此事可掩罪,亦薄乎云尔。
斯诛汉隶出,却笑父似子。
唐朝名最盛,莫过阳冰李。
咸谓李氏后,骑省一人耳。
清峭皖公山,山影落杯里。
当时南唐衰,谪居下柴里。
双溪行院婢,古秀世无比。
乔亭双美人,有灵亦当喜。
谁知金源后,碑失亭亦毁。
迄今七百年,何处寻遗址。
金石且不寿,叹息循山趾。
《寻乔亭遗迹与徐骑省双溪行院碑俱不见》【清·熊良巩】庄周曾论书,丁字乃有尾。八分周已有,不自秦人始。缅昔雨粟后,仓颉古文起。周宣二千年,中国通行此。大篆变古法,籀文传自史。李斯变小篆,损益成绝技。八分即小篆,聚讼殊可已。武将乃造笔,中涓更造纸。不必出圣贤,万世遵遗轨。斯也灭圣经,罪不容于死。此事可掩罪,亦薄乎云尔。斯诛汉隶出,却笑父似子。唐朝名最盛,莫过阳冰李。咸谓李氏后,骑省一人耳。清峭皖公山,山影落杯里。当时南唐衰,谪居下柴里。双溪行院婢,古秀世无比。乔亭双美人,有灵亦当喜。谁知金源后,碑失亭亦毁。迄今七百年,何处寻遗址。金石且不寿,叹息循山趾。
https://shici.929r.com/shici/2aKEhLvnG.html
高堂云气昼漠漠,四壁阴森满丘壑。
知是山人十八公,苍鳞紫甲纷披落。
一株如屈铁,瘦骨崚嶒藓皮裂。
两株如老龙,尺幅飞腾雷电掣。
朱明赤帝烜南讹,烈日未得鞭羲和。
耳边恍有翠涛出,置身忽在嵩山阿。
观者无言俱动色,绢素淋漓满烟墨。
羡君腕底有徂徕,那数秦封与汉植。
吾闻古来画古松,能者无过偃与宏。
精神入微妙,化夺天地工。
后来好手谁可比,雄姿崷崒将毋同。
千年茯苓下结实,此图莫放仙人入。
神物由来鬼欲偷,玉轴金箱好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