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视普安岩谷峻,同人偏欲一优游。
莲台望处真还隐,磨蚁行来去反留。
太乙阴连杳与似,巨灵擘破浑同俦。
登坛始见回峰影,何用昏曛到上头。
久视普安岩谷峻,同人偏欲一优游。
莲台望处真还隐,磨蚁行来去反留。
太乙阴连杳与似,巨灵擘破浑同俦。
登坛始见回峰影,何用昏曛到上头。
这首诗描绘了普安观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首句“久视普安岩谷峻”以“久视”二字开篇,展现了诗人长时间凝视普安观周围山岩峻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深远的氛围。接着,“同人偏欲一优游”一句,表达了诗人与同行者一同享受这自然美景的愿望,流露出对友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莲台望处真还隐,磨蚁行来去反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普安观比作莲花台,隐喻其高洁脱俗;同时,通过描写蚂蚁在石面上的活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景物,更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太乙阴连杳与似,巨灵擘破浑同俦”中,“太乙”常指道教中的神明,这里借指普安观的神秘与庄严;“杳”字则描绘了深邃的夜晚,与“连”字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幽远的意境。而“巨灵擘破”则用神话传说中的大力神形象,象征着自然力量的伟大,与“浑同俦”一起,强调了自然景观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共鸣。
最后,“登坛始见回峰影,何用昏曛到上头”两句,通过登山的体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登上高处,回望山峰,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而“何用昏曛到上头”,则暗示了在自然面前,人类的忧虑与困扰显得微不足道,引导读者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普安观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对心灵深处的探索。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劳者且莫歌,我欲送君觞。
从军有苦乐,此曲乐未央。
仆居在陇上,陇水断人肠。
东过秦宫路,宫路入咸阳。
时逢汉帝出,谏猎至长杨。
讵驰游侠窟,非结少年场。
一旦承嘉惠,轻身重恩光。
秉笔参帷帟,从军至朔方。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断绝海云去,出没胡沙长。
参差引雁翼,隐辚腾军装。
剑文夜如水,马汗冻成霜。
侠气五都少,矜功六郡良。
山河起目前,睚眦死路傍。
北逐驱獯虏,西临复旧疆。
昔还赋馀资,今出乃赢粮。
一矢韬夏服,我弓不再张。
寄语丈夫雄,苦乐身自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