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篱未种渊明菊,作榭宁栖安石云。
时报林宗元礼过,为询东汉黄徵君。
结篱未种渊明菊,作榭宁栖安石云。
时报林宗元礼过,为询东汉黄徵君。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句“结篱未种渊明菊”,借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尚未在居所周围种植菊花,但内心已向往着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的生活。次句“作榭宁栖安石云”,“安石”指东晋名相谢安,“宁栖”则表达宁愿栖息于自然之中,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古代文人的隐逸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渴望。
后两句“时报林宗元礼过,为询东汉黄徵君”,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这里引用了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林宗是东汉时期的名士,以礼贤下士著称;黄徵君则是东汉末年的隐士。诗人通过询问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古代隐士生活和高尚人格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希望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践行这样的精神,追求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高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古代隐逸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共鸣。它不仅是一首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普遍追求。
妾家官道广陵堤,甲第朱门随柳低。
岂期夫婿重游侠,走马探丸仍斗鸡。
朝欢田窦青油幕,暮醉金张白接䍦。
去年驱车洛阳北,今年结客太行西。
不逢何处寄西雁,空数行人归马蹄。
帘前春色寒凄凄,钩辀飞鸟妾亦啼。
机中云锦看成泪,门外飞花踏作泥。
愁时把镜空自悲,消减容华谁得知。
东邻少年不相别,嫁来原自娼家儿。
峄阳古桐琼树枝,吴丝作弦云锦衣。
黄家旧物紫阳篆,彪炳文章光陆离。
乱离何事翻相失,龙池凤沼无春色。
沦落天涯几百秋,岂意人间今复得。
琴囊虽好人更清,相逢脱赠应有情。
君看昔日延陵对,好是悠悠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