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石湖边号公姥,状似老人何伛偻。
何事双双化石来,多情不肯归黄土。
从来化石因望夫,武昌贞妇无处无。
男子何因亦化石,鸳鸯相对为欢娱。
东向石公拜,汝岂谷城旧精怪。
不然汉代修羊公,故向君王作狡狯。
西与石姥语,汝岂秦时采螺女。
巫山十二芙蓉中,亦有望夫峰似汝。
我今学仙仙未成,愁将体魄归泉扃。
他年亦欲化为石,恨无比肩一娉婷。
两石湖边号公姥,状似老人何伛偻。
何事双双化石来,多情不肯归黄土。
从来化石因望夫,武昌贞妇无处无。
男子何因亦化石,鸳鸯相对为欢娱。
东向石公拜,汝岂谷城旧精怪。
不然汉代修羊公,故向君王作狡狯。
西与石姥语,汝岂秦时采螺女。
巫山十二芙蓉中,亦有望夫峰似汝。
我今学仙仙未成,愁将体魄归泉扃。
他年亦欲化为石,恨无比肩一娉婷。
这首《石公石姥歌》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两块奇特的石头——石公和石姥的形象及其背后的故事。
诗开篇以“两石湖边号公姥”点出主题,形象地描述了这两块石头的形状,仿佛是两位老人,身形佝偻,形象生动。接着,“何事双双化石来,多情不肯归黄土”,表达了对这两块石头为何长久不化的疑问,赋予它们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色彩。
接下来,“从来化石因望夫,武昌贞妇无处无”,引用了古代关于化石形成的传说,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暗示了石公和石姥可能有着类似的情感故事。诗人又巧妙地引入了“男子何因亦化石,鸳鸯相对为欢娱”的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深化了对情感主题的探讨。
“东向石公拜,汝岂谷城旧精怪。不然汉代修羊公,故向君王作狡狯。”这一段通过假设性的对话,赋予了石公神秘的身份,可能是古代的精怪或英雄,其行为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最后,“西与石姥语,汝岂秦时采螺女”,同样以假设的方式,将石姥与古代的采螺女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其背景故事。通过“巫山十二芙蓉中,亦有望夫峰似汝”,诗人巧妙地将石公石姥与古代神话中的望夫峰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整首诗在描绘石公石姥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历史、神话、哲学等元素,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比、假设、引用等多种手法,不仅刻画了石公石姥的形象,也深刻地探讨了情感、时间、生命等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熟眠惊鸟唤,晓立傍银塘。
草嫩风偏软,花垂露有香。
百年聊偃息,三径问行藏。
春日迟迟好,人闲更觉长。
洞府人寰此最佳,当年空自费青鞋。
麾幢旖旎悬仙伏,台殿高低接纬阶。
天巧固应非斧凿,化工无乃太安排?
欲将点瑟携童冠,就揽春云结小齐。
浦之湾,其白漫漫。彼美君子,在水之盘。
湾之浦,其白瀰瀰。彼美君子,在水之涘。
云之溶溶,于湾之湄。君子于处,民以为期。
云之油油,于湾之委。君子于兴,施及四海。
白湾之渚,于游以处。彼美君子兮,可以容与。
白湾之洋,于濯以湘。彼美君子兮,可以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