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自信一束书,持以游世触事迂。
十步倒行一步立,公家不辨私家臞。
壮无早计老更拙,宜去不去饥所驱。
春风力回俗士驾,政恐猿鹤讥逃逋。
灯前酌酒赖公等,一笑未彻还送予。
飞接双翼送好语,似欲挽我联冠裾。
那知物理有不可,欲置万里笞黔驴。
人言此云无此雨,安用吻舌劳分疏。
筠山如盘溪如愚,区有瓜芋水有鱼。
颉羹赤脚踏长须,醉步密竹交相扶。
绝知君家一事无,肯为老翁聊巾车。
古人命驾成斯须,已催小槽压真珠。
儒生自信一束书,持以游世触事迂。
十步倒行一步立,公家不辨私家臞。
壮无早计老更拙,宜去不去饥所驱。
春风力回俗士驾,政恐猿鹤讥逃逋。
灯前酌酒赖公等,一笑未彻还送予。
飞接双翼送好语,似欲挽我联冠裾。
那知物理有不可,欲置万里笞黔驴。
人言此云无此雨,安用吻舌劳分疏。
筠山如盘溪如愚,区有瓜芋水有鱼。
颉羹赤脚踏长须,醉步密竹交相扶。
绝知君家一事无,肯为老翁聊巾车。
古人命驾成斯须,已催小槽压真珠。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名为《诸公送行分韵得驱字》。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此作表达了自己对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
诗中“儒生自信一束书,持以游世触事迂”两句,描绘了一位自信的读书人,以自己的学问去面对世界和处理各种事情。这里,“一束书”象征着知识与文化,而“触事迂”则表现了儒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不顺遂意。
接着,“十步倒行一步立,公家不辨私家臞”说明了儒生面对世事的态度,无论是跌倒还是站立,都能分清公与私,不为外界所动摇。这里“十步”和“一步”暗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随后,“壮无早计老更拙,宜去不去饥所驱”表达了人生转瞬即逝,从年轻到衰老,没有提前规划,只能被生活所迫。这里“宜去不去”表现了一种无奈,而“饥所驱”则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写照。
“春风力回俗士驾,政恐猿鹤讥逃逋”两句中,“春风力回”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诗人担忧的是,普通百姓(俗士)在政治压力下可能会选择逃避,而“政恐猿鹤讥逃逋”则是对这种逃避行为的一种讽刺。
接下来,“灯前酌酒赖公等,一笑未彻还送予”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相聚时光,虽短暂,但充满温情。这里“灯前酌酒”描绘了一种闲适的生活场景,而“一笑未彻还送予”则表现了朋友间的情谊。
再下,“飞接双翼送好语,似欲挽我联冠裾”两句中,“飞接双翼”形象地描述了诗人与友人的情感交流,就像鸟儿用翅膀相互依偎。而“似欲挽我联冠裾”则表达了一种想要拉住对方不让其离开的愿望。
然而,诗中紧接着是“那知物理有不可,欲置万里笞黔驴”两句,转折出一种无奈和接受。诗人意识到自然规律和客观事实有时难以抗拒,因此只能顺其自然,而“万里笞黔驴”则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心中的不甘心与无奈。
最后,“筠山如盘溪如愚,区有瓜芋水有鱼。颉羹赤脚踏长须,醉步密竹交相扶”四句描绘了一种田园诗意境,是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这一部分充满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欣赏。
整首诗通过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知识、友情以及与世俗的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与人的温柔描写,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哲学反思。
昨是儿童今是翁,人间日月急如风。
常闻欲向沧江去,除我无人与子同。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