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望东海。
海上潮回自有时,流民东来无返期。
愿平高台塞东海,毋使流民心骨碎。
临高台,望东海。
海上潮回自有时,流民东来无返期。
愿平高台塞东海,毋使流民心骨碎。
这首诗《临高台(其二)》由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通过描绘临高远眺东海之景,表达了对流离失所百姓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首句“临高台,望东海”,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诗人站在高处,眺望无垠大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开阔而深远的意境。接着,“海上潮回自有时”一句,借海潮的自然规律,暗喻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暗示着尽管人间世事多变,但总有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然而,“流民东来无返期”则将视角转向人间疾苦,揭示了社会动荡中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现实。这里的“流民”不仅指地理上的迁移,更象征着心灵深处的漂泊与不安。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
最后,“愿平高台塞东海,毋使流民心骨碎”两句,展现了诗人超越个人情感的宏大愿景。他希望消除高台,填平大海,以此比喻消除社会的障碍与隔阂,让流离失所的百姓能够回归安定的生活,不再承受心灵的痛苦与破碎。这两句不仅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也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一种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社会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展现了明代文人关注民生、心系天下的精神风貌。
大雅扶轮力不疲,频开盛会继南皮。
论交我愧非东野,知己君诚似退之。
海国鸥盟应共守,骚坛牛耳每相期。
吾侪图报无多物,一个银瓶一首诗。
艺苑蜚声笔一枝,天真醇朴是吾师。
学穷宋理词能达,吟洽唐音句绝奇。
静坐人皆慕明道,寡言我欲拜钦之。
从来汐社关心甚,海内风骚仗主持。
金陵三十里,山色从此分。
松根蟠古石,石骨仍嶙峋。
云霞出空际,半壁馀龙纹。
离宫连梵宇,自昔何缤纷。
一旦驰道荒,落红送斜曛。
山灵阅兴废,人世叹尘氛。
舍宅明僧绍,传作陶隐君。
虚声齐梁代,岂诚麋鹿群。
后有真隐者,名氏不可闻。
著书亦埋地,怀哉张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