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岁堂堂逮仲春,烟宫偷暇始来巡。
波暄蠛蠓乘空起,坡暖芜苔得气皴。
祇彼苍松无改度,待他众树又从新。
静明不在芳菲辏,今日方知妙入神。
初岁堂堂逮仲春,烟宫偷暇始来巡。
波暄蠛蠓乘空起,坡暖芜苔得气皴。
祇彼苍松无改度,待他众树又从新。
静明不在芳菲辏,今日方知妙入神。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仲春时节静明园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
首句“初岁堂堂逮仲春”点明时间背景,春季到来,万物复苏。接着“烟宫偷暇始来巡”描绘出在繁忙之中寻找片刻宁静的场景,仿佛是大自然在忙碌的季节中偷得闲暇,开始巡视这美好的世界。
“波暄蠛蠓乘空起,坡暖芜苔得气皴”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动态美。水面波光粼粼,小虫子乘着微风起舞;山坡上,苔藓在温暖的阳光下生长,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感,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祇彼苍松无改度,待他众树又从新”对比了苍松的坚韧不改与其它树木的新生,强调了自然界的永恒与变化并存的主题。苍松象征着长久不变的稳定,而众树则代表了生命的循环与更新。
“静明不在芳菲辏,今日方知妙入神”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静谧与清明的追求。在繁花似锦的春日里,真正的静明并不在于眼见的繁华,而是在于内心的感悟与理解。通过这一句,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表面现象、深入内心世界的哲学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仲春时节静明园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双重探索。
救荒如拯溺,急须援以手。
试问登山无,莫讶从井有。
譬诸过涉凶,灭顶濡其首。
万灶冷无烟,环村空覆臼。
二釜不供餐,三星常在罶。
移粜开武仓,官惠亦云厚。
定价三百钱,准籴米一斗。
转眼给已空,枵腹那能久。
求死缓须臾,望救争先后。
明日天开晴,星缆到浦口。
绝处忽逢生,欢声呼父母。
睹此应伤心,加恩谁掣肘。
翻作哀鸿吟,从旁商可否。
乞为汉韩韶,休笑晋冯妇。
高阳池馆旧编诗,粉璧笼纱系去思。
绛节移来芳草渡,筱骖迎及菊花时。
为听铁拍怀坡老,底用红牙付雪儿。
有约看山庐阜近,春舟李委笛先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