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旅已屡憩,过山知几峰。
空畦鸣野水,坏道拱寒松。
醁酒自能暖,褐裘初御冬。
朝饥久未食,林寺已鸣钟。
徒旅已屡憩,过山知几峰。
空畦鸣野水,坏道拱寒松。
醁酒自能暖,褐裘初御冬。
朝饥久未食,林寺已鸣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寒冷的山路上跋涉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感。
“徒旅已屡憩”一句,表达了旅途中的疲惫不堪。"过山知几峰"则透露了一种探索与发现的意味,似乎在漫长的旅途中,诗人对周遭环境有着深刻的体会。
“空畦鸣野水”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寂寞的山谷景象,其中“空畦”指的是没有人的田野,“鸣野水”则是远处传来的流水声音,营造出一种幽深之感。
"坏道拱寒松"进一步加强了旅途艰难和孤独的情绪。"坏道"意味着道路破败,而“拱寒松”则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严寒中紧靠着冷冽的松树取暖。
接下来的两句“醁酒自能暖,褐裘初御冬”表达了一种求生与温暖的愿望。"醁酒"在这里代表了一种能够带来温暖和慰藉的东西,而“褐裘”则是指简单但足以抵御寒冷的衣物。
最后两句“朝饥久未食,林寺已鸣钟”,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饥饿感受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朝饥"指的是早晨的饥饿,而"林寺已鸣钟"则是环境中唯一的声音,似乎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传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感受以及对于温暖与食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