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诗·其四十五》
《诗·其四十五》全文
唐 / 拾得   形式: 古风

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

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

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

无思亦无虑,无辱也无荣。

(0)
注释
般若:智慧,佛家语,指超越一般认识的最高智慧。
泠泠:清凉、清澈的样子。
饮多:多饮。
易醒:容易清醒。
余:我。
天台山:中国浙江省的一座名山,此处代指修行之地。
凡愚:平凡愚昧的人。
那见形:怎能见到我的身形。
常游:常常游览。
深谷洞:深邃的山谷和洞穴,象征隐居修行之处。
终不:从不。
逐时情:追随世俗的情感或潮流。
无思:没有杂念。
无虑:没有忧虑。
无辱:不受侮辱。
无荣:不追求荣耀。
翻译
智慧如清酒,多饮使人快醒。
我居于天台山,凡人俗眼怎见身影。
常在幽深山谷洞中游历,从不随波逐流世俗情感。
无忧无虑心自在,无辱无荣性淡然。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拾得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超脱红尘、遁世修行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开头“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两句,用“般若酒”比喻禅定之味,表达了对于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意味着即使沉浸于这种精神享受,也不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接着“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两句,诗人提到自己居住在天台山上,这里的“凡愚”是对世间普通人的称呼,“那见形”则意味着那些不了解禅定之美的人,看不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模样。这表明诗人与尘世的隔绝,以及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再下来“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两句,则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这里“常游深谷洞”展示了一种与世隔绝、独自沉思的状态,“终不逐时情”则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不为外界的喜怒哀乐所动摇。

最后,“无思亦无虑, 无辱也无荣”两句,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这里“无思亦无虑”意味着诗人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无欲无求的状态。而“无辱也无荣”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名利得失的漠视,不追求也不畏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出世,表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修养的追求,以及他对于超脱尘世、达到心灵自由状态的向往。

作者介绍
拾得

拾得
朝代:唐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猜你喜欢

次韵牡丹

洛阳儿女惜花残,认得愁痕入黛峦。

夜雨正惊春冉冉,晴风欲堕玉珊珊。

一诗自直连城璧,千叶谁分径尺槃。

烦与丁宁留醉在,窗绡深掩护轻寒。

(0)

易地昭武去之日与家人集新作南门书水镜壁上盖十一月廿六也

晦庵呼我住山南,五老人知百不堪。

极目无穷江渺渺,满头归去雪毵毵。

吾生只可龟藏六,世事何如狙赋三。

政有梅花管迎送,岁寒行路饱曾谙。

(0)

有感

桃花红雨柳花绵,风物愁予重惘然。

满目江山分楚越,旧游池馆锁尘烟。

朝云漠漠今安在,夜月荒荒空自圆。

只有雪衣孤鹤在,竹间曾共耸吟肩。

(0)

正月尽山间梅花犹有未放者

南枝寒尽著花迟,入我新年第一诗。

明月向人应有语,老天于物本无私。

自逋之后谁相得,未雪以前春不知。

尽让世间凡草木,再三守此岁寒姿。

(0)

大雨

蛰龙怒欲起春霆,并挟髯虬上杳冥。

老色干云鳞甲动,苍皮粘雹爪痕腥。

物方神变谁能测,山不高深亦有灵。

谁与护持诗墨在,略无风雨损吾亭。

(0)

入歙

野竹吾乡路,逢人似故知。

社寒催燕早,夜雨勒花迟。

草入思连梦,山邀到歙诗。

客中春一半,煞是负春彝。

(0)
诗词分类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诗人
黄公度 徐铉 钱起 丘处机 方干 李廌 赵鼎 杨基 杨弘道 曹丕 范景文 夏言 郑谷 汪藻 朱淑真 严遂成 虞集 龚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