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
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
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
无思亦无虑,无辱也无荣。
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
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
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
无思亦无虑,无辱也无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拾得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超脱红尘、遁世修行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开头“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两句,用“般若酒”比喻禅定之味,表达了对于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意味着即使沉浸于这种精神享受,也不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接着“余住天台山,凡愚那见形”两句,诗人提到自己居住在天台山上,这里的“凡愚”是对世间普通人的称呼,“那见形”则意味着那些不了解禅定之美的人,看不到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模样。这表明诗人与尘世的隔绝,以及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再下来“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两句,则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这里“常游深谷洞”展示了一种与世隔绝、独自沉思的状态,“终不逐时情”则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不为外界的喜怒哀乐所动摇。
最后,“无思亦无虑, 无辱也无荣”两句,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这里“无思亦无虑”意味着诗人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无欲无求的状态。而“无辱也无荣”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名利得失的漠视,不追求也不畏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出世,表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修养的追求,以及他对于超脱尘世、达到心灵自由状态的向往。
洛阳儿女惜花残,认得愁痕入黛峦。
夜雨正惊春冉冉,晴风欲堕玉珊珊。
一诗自直连城璧,千叶谁分径尺槃。
烦与丁宁留醉在,窗绡深掩护轻寒。
南枝寒尽著花迟,入我新年第一诗。
明月向人应有语,老天于物本无私。
自逋之后谁相得,未雪以前春不知。
尽让世间凡草木,再三守此岁寒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