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之山削苍玉,鳌江之水浮深绿。
石榴花发春茫茫,鹧鸪无数啼山麓。
一声两声纷如泣,落日衔山声渐急。
其中有客思江南,怪尔曾云行不得。
罗入笼中寄远人,不伤其羽伤其神。
深林丛草那可问,却看燕雀心酸辛。
聪明文采古所戒,生人生物同至仁。
开笼放入青霄去,还尔悠悠自在身。
鳌江之山削苍玉,鳌江之水浮深绿。
石榴花发春茫茫,鹧鸪无数啼山麓。
一声两声纷如泣,落日衔山声渐急。
其中有客思江南,怪尔曾云行不得。
罗入笼中寄远人,不伤其羽伤其神。
深林丛草那可问,却看燕雀心酸辛。
聪明文采古所戒,生人生物同至仁。
开笼放入青霄去,还尔悠悠自在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以“开笼行”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人以“鳌江之山削苍玉,鳌江之水浮深绿”开篇,用“削苍玉”和“浮深绿”形象地描绘了山的峻峭与水的深邃,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接着,“石榴花发春茫茫,鹧鸪无数啼山麓”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无数啼”描绘出鸟儿的自由与欢快,与后文形成对比。
“一声两声纷如泣,落日衔山声渐急”则将情感转向了哀愁与无奈,通过鸟鸣的转变,暗示着某种情绪的变化,引出“其中有客思江南,怪尔曾云行不得”的感慨。这里,诗人借鸟儿的啼叫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与无法实现的愿望,同时也暗含了对束缚与限制的反思。
“罗入笼中寄远人,不伤其羽伤其神”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鸟儿与人类社会中的“远人”相联系,通过“不伤其羽伤其神”的比喻,表达了对个体自由与精神束缚的深刻思考。这里的“神”不仅指鸟儿的精神状态,也象征着人的内心世界,强调了精神层面的自由比物质上的束缚更为重要。
“深林丛草那可问,却看燕雀心酸辛”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对比深林中的鸟儿与燕雀,暗示了不同环境与命运下个体的不同境遇,以及对自由与生存的复杂理解。
最后,“聪明文采古所戒,生人生物同至仁”一句,诗人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智慧与道德的关系,以及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里的“聪明文采”可能指的是过度的智慧或技艺,而“至仁”则是对最高道德境界的追求。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思,也是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开笼放入青霄去,还尔悠悠自在身”作为全诗的结尾,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释放与回归的主题。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超越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和谐,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探讨了自然、人性、自由与道德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社会与宇宙的独到见解。
翠浪翻帷,红绫灿枕,灯花细落银缸。
夜雨春风,寂寞掩兰房。
吐丝妾似蚕眠箔,奈化枳君同橘过江。
此恨倩谁说与,愿逐晨风飞去,遂到君傍。
水远山高,云树但苍茫。
鸳鸯几见池中睡,叹芍药空飘槛外香。
露湿烟凝,簇繁英、镂红雕翠。
外着轻霞,中含澹玉,开向残冬天气。
夹径低垂青步障,倚风俨动鸾凤尾。
锦萼包香待放,还须春雨。梦醒午窗凝思。
恨愁结丁香,情怜兰蕙。
剪裁鸡舌,剖碎麝脐,浓馥满襟蓓蕾。
喜弹压芳菲,暖烘人醉。
联翩游骑。玉勒踏遍,月楼烟市。
漫追寻、雷塘绣瓦,望青帘杏花村底。
春一笑、任群莺满树,却与春光俱醉。
怎禁得、画桥暂止。猛听吹箫声起。
遗簪堕珥筹花事。忆少年、情悰如水。
却早见、当垆佳丽。抱银筝、初来北第。
香缥缈、飏绣屏罗绮。风散落红十里。
谁怜惜、旗亭游子。看日搅、一帘花碎。
莫道天远蓬山,暂消受、檀牙按指。
何问时、翠幰重来,对红蕤怯睡。赚得个、玉纤整髻。
假报金钗坠。还记取、垂柳堤边,摇荡春风影里。
小窗烟雨冥冥响,飕飕吹坠,落叶空庭。
急杵浮砧,凄凄石竹墙阴。
偏与愁人作楚,细思量、甚事恰关卿。
无端似,空床泣恨,断轸传情。
年年惯做西风伴,隐荒苔、啼残青穗馀灯。
哀笳远笛,飞来何处秋声。
二十五番寒照静,听清钲历历严更。
偏怨汝,叫回孤梦,短发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