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复少。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
城郭今日来,一沤曾已晓。
木平山里人,貌古言复少。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
城郭今日来,一沤曾已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山中的人,他的外貌古朴,言语简少,与世隔绝。诗人通过“木平山里人”这一形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意境。接下来,“貌古言复少”进一步强调了这位隐士的孤独和淡泊。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这两句诗运用对比手法,将隐士与外界的隔阂与内心的纯净进行对比,以“秋月皎洁”象征内心世界的明亮与纯净,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精神世界的赞美。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这两句诗则通过描述隐士的衣着和生活场景,进一步展现其生活的简朴与自然和谐。坏衲(破旧僧衣)与非蚕(非人工纺织)形成对比,突出了隐士生活的朴素;而“助歌声有鸟”,则以自然界的鸟鸣声作为背景音乐,增添了诗境的生动性和和谐感。
最后,“城郭今日来,一沤曾已晓。”这两句诗将读者的视线从山林中的隐士拉回到现实世界,暗示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同时也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状态的向往与理解。一沤(水面上的小泡沫)在这里象征短暂与微不足道,与隐士生活的永恒与深远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纯净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衰容迫迟暮,驱车厌行役。
路逢玉孱颜,庶用慰愁寂。
谁知九凤群,夐与秋水隔。
落日自凄迷,转盼失虚碧。
幸兹登临间,会遇晚乃获。
玲珑八九峰,模写在寻尺。
郁云开层巅,飞瀑挂苍壁。
凛然削寒玉,秀色粲可摘。
缅怀融结初,岌嶪自开辟。
悬知孤客恨,为了爱山癖。
聊将小岩峦,入我寻山屐。
何时解尘鞿,卜筑在泉石。
遂当挹诸峰,罗列归几席。
使君占吏师,老手便治剧。
论功饮无何,课最上殊绩。
人言神爵中,有此二千石。
拥麾几何时,千里静森戟。
遂移佳菊苗,步着东篱屐。
南山忽当眼,净几分晚碧。
黄花行欲开,吹帽尽佳客。
丰年公事少,闲日颇自适。
便恐趣公归,翱翔步丹极。
晓枕梦催班,朦胧想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