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须实相斋,戒须实相戒。
有相持斋戒,到头归败坏。
败坏属无常,从何免三界。
斋须实相斋,戒须实相戒。
有相持斋戒,到头归败坏。
败坏属无常,从何免三界。
这首出自唐代诗人庞蕴的诗偈,体现了佛教的禅修与戒律思想。诗中的“斋”指的是佛教中的清净行仪,即通过饮食上的节制来达到心灵的清净;“相”则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或标志。在这里,“实相”意味着真实不虚的状态和观念。
前两句“斋须实相斋,戒须实相戒”强调了修行时对内心状态和行为规范的真诚与坚守。这是佛教修行的一大原则,即通过持戒来净化身心,以达到解脱之道。
第三句“有相持斋戒,到头归败坏”指出即使在持守清规戒律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对“相”的执著,最终导致修为的失败。这里的“相”是指对行仪和戒律形式上的依恋,即过分重视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状态。
最后两句“败坏属无常, 从何免三界”表达了即使是在修行中出现的失败,也是无常变化的一部分。佛教认为一切皆无常,而这里则指出这种失败无法逃脱生死轮回(三界)的规律。三界通常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佛教宇宙观中的三个层次。
这首诗偈通过对修行与戒律的反思,揭示了佛教中对于修行者内心状态和行为规范的重视,同时也警示即使是在追求解脱的道路上,也不能忽略无常变化的法则。
神功造化,斡转天轮,闲中默契真修。
照耀三光,推移五气添抽。
北斗南辰围绕,卷银河、万扔波流。
玉关启,运三车衮衮,齐驾金牛。
霹雳轰惊宇宙,红光迸出山川,电掣无休。
布设黄芽,霞罩凤阙龙楼。
定结圆珠无价,木童喜、秘密牢收。
这模样,拉虚空证果到头。
欲通微妙,听取些儿话。
性定乃神留,一颗圆明运化。
灵宫起火,深鼎玉泉流,喷紫焰,辊金丹,表里光明射。
银河灌顶,满面天风洒。
空外走蟾轮,摆弄周天八卦。
双关撞过,真性达穹苍,忘世梦,出阴阳,自在逍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