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绿低斜照,危山向夕行。
草浓埋石色,沙滑带冰声。
万橹趋淮岸,孤云下角城。
马蹄知亦倦,踯躅起悲鸣。
平绿低斜照,危山向夕行。
草浓埋石色,沙滑带冰声。
万橹趋淮岸,孤云下角城。
马蹄知亦倦,踯躅起悲鸣。
这首诗描绘了宿迁山行的壮丽景色与诗人细腻的情感。首句“平绿低斜照”,以“平绿”形容山间草地的翠绿,而“低斜照”则描绘了夕阳柔和地洒在地面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氛围。接着,“危山向夕行”一句,将视角转向了傍晚时分的山峦,暗示着行进中的旅程即将进入更为幽深的环境。
“草浓埋石色,沙滑带冰声”两句,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感。草丛的浓密不仅掩盖了石头的颜色,也暗示了环境的湿润与生机勃勃;而“沙滑带冰声”则可能是在描述经过结冰的沙地时发出的声响,或是远处冰川融水的声音,增添了旅途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万橹趋淮岸,孤云下角城”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千帆竞发,向着淮河岸边驶去,而孤云缓缓降落至城角,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阔,也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类活动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观察的敏锐。
最后,“马蹄知亦倦,踯躅起悲鸣”以马儿的疲惫和哀鸣作为收尾,既是对旅途劳顿的感慨,也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深刻反思。马儿的疲惫与悲鸣,或许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旅途艰辛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宿迁山行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情赞颂和对旅途体验的深刻感悟。
昔贤敦雅尚,设教托灵壤。
妙得高深理,非关山水赏。
道因名胜尊,神以流行养。
时去迹空留,风存化犹广。
宏基茂草馀,巍构浮云上。
无事鸟频飞,有怀予独访。
林芳郁纷敷,庭木自成长。
泉石有馀清,弦歌辄遗响。
川水逝如斯,山形高可仰。
徘徊西日斜,惆怅前人往。
竞秀英州山,临江多俯瞰。
观音与弹矶,巉绝奇尤占。
划然千仞壁,削出长天堑。
鸿蒙开辟时,鬼斧安拖錾。
虬柯缕络之,蒙茸纷碧绀。
乳窦小于拳,累然不容甔。
相传广明贼,弹落金丸陷。
雄非天山矢,险异蜀门剑。
但见滩流驶,湍急不可缆。
怀古夫如何,寒风江湛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