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名阿几,眉目颇疏明。
日来书案傍,学我读书声。
男儿事业多,何必学读书。
自古奇男子,往往羞为儒。
阿几笑谓爷,薄云无密雨。
看爷饥寒姿,儿岂合贵富。
翁家破箧中,惟有书与史。
教儿不读书,更欲作何事。
小儿名阿几,眉目颇疏明。
日来书案傍,学我读书声。
男儿事业多,何必学读书。
自古奇男子,往往羞为儒。
阿几笑谓爷,薄云无密雨。
看爷饥寒姿,儿岂合贵富。
翁家破箧中,惟有书与史。
教儿不读书,更欲作何事。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父亲正在教导小儿子阿几读书。开篇便用“眉目颇疏明”形容阿几天真烂漫,接着“日来书案傍,学我读书声”展示了阿几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模仿父亲阅读的声音。
然而,诗人随即转折,用“男儿事业多,何必学读书。自古奇男子,往往羞为儒”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教育观念,认为男子不应拘泥于书本知识,而应该发展自己的其他才能和抱负。
紧接着,“阿几笑谓爷,薄云无密雨”透露出孩子对未来成就的憧憬与期待。随后“看爷饥寒姿,儿岂合贵富”则表现了阿几对于父亲艰苦朴素生活状态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翁家破箧中,惟有书与史。教儿不读书,更欲作何事”通过对比家庭贫困(“破箧中”)与知识宝贵(“惟有书与史”),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诗人对于子女教育的渴望和期许。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更通过对话形式传达了对教育理念的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