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周大夫,愀然过墟里。
时序已三迁,沈忧念方始。
乃知臣子心,无可别离此。
自经板荡馀,一再见桃李。
春秋相代嬗,激疾不可止。
慨焉岁月去,人事亦转徙。
古制存练祥,变哀固其理。
送终有时既,长恨无穷已。
岂有西向身,未昧王裒旨。
眷言托风人,言尽愁不弭。
昔有周大夫,愀然过墟里。
时序已三迁,沈忧念方始。
乃知臣子心,无可别离此。
自经板荡馀,一再见桃李。
春秋相代嬗,激疾不可止。
慨焉岁月去,人事亦转徙。
古制存练祥,变哀固其理。
送终有时既,长恨无穷已。
岂有西向身,未昧王裒旨。
眷言托风人,言尽愁不弭。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顾炎武所作,名为《墟里》。诗中描绘了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生死离别的深沉思考。
开篇“昔有周大夫,愀然过墟里”,以历史人物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氛围。接着,“时序已三迁,沈忧念方始”点明时间的流转和内心的忧思,暗示着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忧虑。
“乃知臣子心,无可别离此”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责任的坚守,即使面对离别与变迁,心中的信念依然坚定不移。接下来的“自经板荡馀,一再见桃李”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更迭。
“春秋相代嬗,激疾不可止”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转,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诗人感叹于“慨焉岁月去,人事亦转徙”,表达了对时光飞逝、人事变迁的无奈与感慨。
“古制存练祥,变哀固其理”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与变革的理解,认为哀伤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自然规律。最后,“送终有时既,长恨无穷已”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无法避免的遗憾的接受。
“岂有西向身,未昧王裒旨”可能引用了其他典故或诗句,表达了对某种道德准则或人生哲学的坚持,即使在面对死亡时,也不会迷失方向。
“眷言托风人,言尽愁不弭”则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流露,希望借助诗歌传达内心的情感,但愁绪却难以平息,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郁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时间、变迁、生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和对道德、责任的坚守。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交朋似君少,澹泊自真宗。
不记何年别,翻惊此地逢。
烟波涵暮景,霜露改秋容。
又说天台去,天台千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