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墟里》
《墟里》全文
清 / 顾炎武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昔有周大夫,愀然过墟里。

时序已三迁,沈忧念方始。

乃知臣子心,无可别离此。

自经板荡馀,一再见桃李。

春秋相代嬗,激疾不可止。

慨焉岁月去,人事亦转徙。

古制存练祥,变哀固其理。

送终有时既,长恨无穷已。

岂有西向身,未昧王裒旨。

眷言托风人,言尽愁不弭。

(0)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顾炎武所作,名为《墟里》。诗中描绘了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生死离别的深沉思考。

开篇“昔有周大夫,愀然过墟里”,以历史人物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氛围。接着,“时序已三迁,沈忧念方始”点明时间的流转和内心的忧思,暗示着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忧虑。

“乃知臣子心,无可别离此”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责任的坚守,即使面对离别与变迁,心中的信念依然坚定不移。接下来的“自经板荡馀,一再见桃李”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更迭。

“春秋相代嬗,激疾不可止”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转,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诗人感叹于“慨焉岁月去,人事亦转徙”,表达了对时光飞逝、人事变迁的无奈与感慨。

“古制存练祥,变哀固其理”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与变革的理解,认为哀伤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自然规律。最后,“送终有时既,长恨无穷已”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无法避免的遗憾的接受。

“岂有西向身,未昧王裒旨”可能引用了其他典故或诗句,表达了对某种道德准则或人生哲学的坚持,即使在面对死亡时,也不会迷失方向。

“眷言托风人,言尽愁不弭”则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流露,希望借助诗歌传达内心的情感,但愁绪却难以平息,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郁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时间、变迁、生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和对道德、责任的坚守。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作者介绍
顾炎武

顾炎武
朝代:清   字:忠清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生辰:1613.7.15-1682.2.15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猜你喜欢

夜归·其二

生唯净命食,持钵向人境。

莫夜归茅庐,月出山愈静。

处处闻泉声,行行踏松影。

洗足便安禅,云深石床冷。

(0)

观禹贡九州历代帝王国都地理图

万里江山几废兴,览图真合拊吾膺。

三王二帝皆难问,两汉六朝何所称。

此日中原全拱北,异时深谷或为陵。

看来今古皆如梦,梦境虚无岂足凭。

(0)

江上与故人暂会复别

交朋似君少,澹泊自真宗。

不记何年别,翻惊此地逢。

烟波涵暮景,霜露改秋容。

又说天台去,天台千万峰。

(0)

岁尽

云深路不通,独处岁还穷。

尽断尘劳念,方成隐遁功。

松疏斜漏日,竹劲老吟风。

不是遗名者,何由到此中。

(0)

山居冬日

白水青山不碍禅,登高临远意翛然。

老梅卧雪香逾远,瘦柏凌霜骨更坚。

四海交游多契阔,一生陶写赖诗篇。

人间万事俱抛弃,自此閒居又几年。

(0)

病起·其一

病起山房四壁空,一年春尽雨声中。

无人知道情怀恶,独倚溪桥看落红。

(0)
诗词分类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江亢虎 金启华 陈更新 陈子范 钱昌照 范烟桥 石凌鹤 吕思勉 陈炯明 俞律 蔡谔 何叔衡 柏杨 朱自清 谢觐虞 闻一多 徐特立 陈逸云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