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涌堤沙接凤城,西山晴雪照人明。
阛扉出郭依黄道,台殿凌空锁太清。
阳气正凝南至日,礼官频展奉常牲。
圣人制作亲遭际,身到钧天听九成。
金涌堤沙接凤城,西山晴雪照人明。
阛扉出郭依黄道,台殿凌空锁太清。
阳气正凝南至日,礼官频展奉常牲。
圣人制作亲遭际,身到钧天听九成。
这首诗描绘了郊坛演乐时的壮丽景象与浓厚的仪式感。首句“金涌堤沙接凤城”,以“金涌”形容阳光洒在堤沙之上,与城市相接,营造出一片辉煌的景象。接着,“西山晴雪照人明”一句,通过西山上的积雪在晴朗天气下的明亮反光,进一步渲染了场景的壮美。
“阛扉出郭依黄道,台殿凌空锁太清”两句,描绘了从城郭中走出的仪式队伍,沿着黄道行进,最终到达高耸入云的台殿前,这些台殿仿佛锁住了天空的清静,暗示着仪式的神圣与庄重。
“阳气正凝南至日,礼官频展奉常牲”则点出了时间背景——冬至日,阳气正凝,是举行重要仪式的最佳时节。礼官们频繁地展示祭祀用的牲畜,体现了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虔诚。
最后,“圣人制作亲遭际,身到钧天听九成”表达了对圣人智慧与德行的崇敬,以及参与者亲身经历这一神圣时刻的感受,仿佛能听到九天之上的和谐乐章。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中国祭祀活动的庄严与神圣,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行路难,行路难,行路之难何处无,险阻未有如江湖。
今之江湖与古殊,自古在昔皆坦途。
今人何巧古人愚,人网自密天网疏。
一关才过五十里,一税又设十里馀。
我行已过四十日,一日数处相盘纡。
关吏当关猛如虎,牙爪更有群儿徒。
截江一喝布帆落,搜查细及瓶与壶。
岂是讥诃诘奸宄,要弄狡狯穷锱铢。
取盈未盈行不得,欲行又惮追亡逋。
一网打尽复一网,入网那得珊瑚珠。
脂膏虽尽有皮骨,一一要向官家输。
取一取二那忍说,三四更在吏与胥。
吏胥虽富民何辜,鲜衣怒马称大夫,饱侵官帑为私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