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客倦秋暮,投僧忽夜深。
台云藉草色,檐月徙松阴。
过去空陈迹,归来违素心。
此时猿与雁,并是助沾襟。
为客倦秋暮,投僧忽夜深。
台云藉草色,檐月徙松阴。
过去空陈迹,归来违素心。
此时猿与雁,并是助沾襟。
此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在观音庵托宿时的所见所感,情感细腻,意境深远。
首联“为客倦秋暮,投僧忽夜深”,诗人以“为客”自居,表达了旅途劳顿、身心俱疲的状态,而“秋暮”则点明了季节和时间,营造出一种萧瑟、寂寥的氛围。“投僧”二字透露出诗人对安宁、避世生活的渴望,“忽夜深”则突显了时间的流逝,以及诗人对夜晚突然降临的意外与无奈。
颔联“台云藉草色,檐月徙松阴”,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幽深。云彩映照在草地上,赋予了大地一抹柔和的色彩;月光洒在松树上,使得树影摇曳生姿。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颈联“过去空陈迹,归来违素心”,诗人反思过往的经历,感叹它们已成过眼云烟,无法追回。同时,表达了对回归本真、保持初心的渴望,但现实却往往与理想相违背,流露出一丝无奈与遗憾。
尾联“此时猿与雁,并是助沾襟”,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自然界的动物——猿猴与大雁。它们的哀鸣与飞翔,似乎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他不禁泪湿衣襟。这一句以景结情,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哀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旅途中复杂的心境变化,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石桥三里许以长,如虹蜿蜒饮两塘。
南北咽喉形胜控,春秋节宣计画良。
东接睢邳耕桑野,西连丰沛王霸乡。
我曾坐照资利涉,发帑脩筑乃如常。
徐州省方今回跸,路便因度斯舆梁。
去岁孙工河夺溜,闻道经此东归洋。
一百馀孔不足泄,其时水过桥面强。
水过沙停半淤淀,微山遂壅趋壑方。
畴咨督课速疏浚,即今尾闾才通航。
吁嗟民艰触目是,善后之策犹茫茫。
好春重至西湖曲,不爱山青与水绿。
所爱别馆近林家,步步远尘树树玉。
设云处士今在否,我知斯人未免俗。
新得先生遗墨妙,日观不厌继以烛。
五诗神合暗香句,清峭雄浑无不足。
宜令东坡拜下风,健笔藏筋讵丰肉。
马迁死后良史无,峰色湖光皆实录。
即景合璧咏双绝,和吟岂谢巴人曲。
两贤同得社而祭,往往丛祠倚松竹。
所惜潜亦个中人,遥遥祗享柴桑菊。
烟江叠嶂及瀛山,存亡灭没随云烟。
渔村小雪最后出,曹碑晚见突汉然。
著粉古法为积雪,破墨奇搆飞流泉。
閜砢林树栖危嶂,案衍沙石开平川。
川横树稀芦苇接,蜗庐蟹舍洲屿前。
举罾下网作活计,病腓那避严寒天。
摩诘雪溪千古独,津逮难辨谁媸妍。
已觉冷风拂玉浦,又如湿气生银田。
瘦金真迹识贉首,屈指阅世五百年。
不矜细行终累德,绝艺胡乃神而娟。
惜哉髯翁未见此,有如佳境对以眠。
江上愁心屡赓和,金声掷地飘乎仙。
否则不说是真说,使我欲问嗟无缘。
展图叫绝和艰韵,谁谓长公缺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