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鸟啼残山寂寂,菩提叶落雨纷纷。
门临海国烟城晚,僧卧江门古寺云。
懒骨未堪人似我,孤怀聊得我怜君。
相期万壑千峰外,长啸一声白日昏。
野鸟啼残山寂寂,菩提叶落雨纷纷。
门临海国烟城晚,僧卧江门古寺云。
懒骨未堪人似我,孤怀聊得我怜君。
相期万壑千峰外,长啸一声白日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林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宗精神的深刻感悟。首联“野鸟啼残山寂寂,菩提叶落雨纷纷”以鸟鸣与落叶渲染出一种空灵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山的寂静与雨的纷飞交织成一幅动与静、生与死的对比画面,引人深思。
颔联“门临海国烟城晚,僧卧江门古寺云”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视线从山林转向更为辽阔的海国与古老的寺庙,晚霞中的烟城与云中的古寺构成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暗示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颈联“懒骨未堪人似我,孤怀聊得我怜君”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我认同,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流露出一种对同类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暗示了对自身独特性格的接纳与欣赏。
尾联“相期万壑千峰外,长啸一声白日昏”以宏大的愿景收束全诗,预示着诗人与理想中的知音在遥远的山水间相遇,通过一次激昂的长啸,似乎能够撼动天地,展现出诗人对自由、理想和超越世俗束缚的渴望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与心灵美的双重追求。
髻挽巫云,裙拖湘水,祁祁陌上如荼。
照天珠翠,春色满平芜。
争喜穿花过柳,倚纨扇、扑蝶相呼。
东皋望,行人失路,耕者亦忘锄。踌躇。
见多少,采兰赠芍,搔首城隅。
漫花艳惊郎,魂断罗敷。
结束大堤去也,待果满、犹未回车。
撩人处,欲寻高手,仕女画成图。
甬上簪缨,羡家世、夔龙相继。
歌颂遍、青州父老,白门子弟。
共道平反阴德盛,高车驷马于公第。
果仙郎、高折一枝归,瑶台桂。丹凤翮,青麟罽。
龙为友,神英锐。看追风籋电,腾骧天际。
笛策江东偕计日,论年高密封侯岁。
问传胪、第一属何人,凭当世。
有个词人,纪旧日、高轩来过。
尚传诵、催妆诗句,贺郎贺我。
忽忽萍踪和水逝,依依花影留云破。
竟碧油、幕下老奇才,君何左。广寒阙,重重裹。
丹桂粟,纷纷堕。道青天碧海,寓言差可。
多病多愁抛岁月,无名无利空缰锁。
和君词、远寄路三千,应惊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