笾豆宁云则有司,降观亦自费神思。
虽然不是供难继,飨帝飨亲全在斯。
笾豆宁云则有司,降观亦自费神思。
虽然不是供难继,飨帝飨亲全在斯。
此诗描绘了对古代祭祀仪式中神厨观笾豆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诗人林熙春以“笾豆宁云则有司,降观亦自费神思”开篇,巧妙地将笾豆(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器具)与负责祭祀的官员联系起来,暗示了笾豆虽由专人管理,但观瞻笾豆的仪式本身也需心怀敬意,深思熟虑。这种对细节的精心安排,体现了古人对祭祀礼仪的严谨与虔诚。
接着,“虽然不是供难继,飨帝飨亲全在斯”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笾豆虽非难以持续供给之物,但它们在祭祀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既是为了供奉天帝,也是为了表达对先祖的尊敬与怀念。这里不仅强调了笾豆在祭祀活动中的实际功能,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祭祀文化中对笾豆这一元素的重视与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仪式背后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林熙春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传达出对传统礼制的尊重与反思,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
眼底高年,如老曾仙,斗南一人。
能持齐守戒,香山居士,乐天知命,康节先生。
满眼儿孙,满堂金玉,多宝如来现後身。
真堪羡,有许多福力,越见精神。
庆公今日生申。
喜渐近中秋对月明。
这平生积善,三千功行,前程享福,八百椿龄。
见说寿筵,大开佛事,煮鹤炮龙烙凤麟。
从今後,愿年年长健,事事如心。
天下知名,今日刘郎,胜如旧时。
记当年暮府,元戎高会,万花围席,争看题诗。
尽道坡仙,再生尘世,有制宜烦立马挥。
东阳小,岂容久驻,凫舃暂双飞。
诸公荐墨交驰。
要推上青云百丈梯。
况平生慷慨,闻鸡起舞,中原事业,不付公谁。
生记今朝,频将指数,较莱公争半月期。
功名事,不输前辈,行即诏封泥。
姑射琼仙,论人间世,学宫样妆。
费精神刺绣,裁成云锦,今朝喜遇,弱线添长。
收拾云情,铺张雨态,来嫁朱门趁一阳。
真还是,两情鱼水,并颈鸳鸯。
登科人道无双。
问小底何如大底强。
幸洞房花烛,得吹箫侣,短檠灯火,伴读书郎。
办苦工夫,求生富贵,要折丹枝天上香。
来秋也,看载膺鹗荐,载弄之璋。
甲子一周,织鸟相催,又还十年。
但诗狂酒圣,坐常有客,书痴传癖,囊不留钱。
拍手浩歌,出门长笑,谁是知心有老天。
犹多事,更时游艺圃,日耨情田。
细思世事无边。
只好把清樽对眼前。
看槐国功名,有如戏剧,竹林宴赏,便似神仙。
富贵危机。
荣华作梦,早已输人一著先。
从今去、莫将醉趣,与醒人传。
萱草阑干,杨花庭院,夜景澄虚。
望庚星昴宿,荧荧照室,祥烟瑞霭,郁郁充闾。
白鹿入胎,黄龟献梦,果应君家生凤雏。
真英物,似崑山片玉,沧海明珠。
玳筵丝竹□□。
有多少犀钱分座隅。
念谢堂冷落,久无神语,淮淝骚扰,谁定边谟。
天产英雄,地锺秀气,振起家声今有馀。
□□□,看宫袍加鹄,玉带悬鱼。
柳眼偷金,梅肌晕玉,春信已催。
正浅寒天气,嫩晴日色,雨收巫峡,烟卷蓬莱。
青鸟衔音,彩鸾迎驾,白昼传呼王母来。
屏帏里,看合欢杯尽,连理花开。
笙歌上下楼台。
更罗绮丛中薰麝煤。
想雪香酥暖,粉娇翠软,风流乐事,慰惬情怀。
花帽兰袍,皂鞋槐简,谁似何郎年少才。
人偕老,类鸳鸯匹偶,鸾凤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