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庵路何许,云深不知处。
梦觉两俱忘,始可蓦直去。
兹庵路何许,云深不知处。
梦觉两俱忘,始可蓦直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史浩所作的《次韵张汉卿梦庵十八咏(其一)梦庵》。诗中描绘了对一个名为“梦庵”的神秘所在探寻的过程,充满了禅意与哲理。
首句“兹庵路何许”,以疑问的语气提出问题,引出对梦庵位置的探寻。接着,“云深不知处”一句,通过描绘云雾缭绕的景象,暗示梦庵隐藏在幽深之处,难以寻觅,增添了神秘感。
“梦觉两俱忘”表达了在追寻过程中,诗人逐渐忘却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进入了一种超脱的状态。最后,“始可蓦直去”则意味着只有在彻底忘却自我与外界的分别后,才能直接、坦然地前往梦庵,揭示了探索内心世界、达到心灵平静的途径。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对内心深处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精神升华的主题。通过对比现实与梦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
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堆秋瓞。
结屋溪头,境随人胜,不是江山别。
紫云如阵,妙歌争唱新阕。
尊酒一笑相逢,与公臭味,菊茂兰须悦。
天上四时调玉烛,万事宜询黄发。
看取东归,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
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高人隐陋巷,至药初无方。
心知无生妙,运转开阴阳。
才如淩云松,岂受尺寸量。
气如幽谷兰,时送清风香。
嗟我本病肺,寒暑随翕张。
丹砂苦落落,青春去堂堂。
清诗堕云雾,至音叩琳琅。
山海信多士,世俗非所望。
远游居临安,间出从诸王。
他年解冠佩,共游无边疆。
仪麟既委照,永谢过隙光。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
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
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遗民怀裤襦。
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臞。
我欲西归卜邻舍,隔墙拊掌容歌呼。
不学山、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