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洁如素秋,夜气敛初静。
历落竹柏枝,耿然散清影。
凌寒陟危巘,意欲赴沧溟。
苍霾扫万瓦,霜色去平迥。
若涵江水白,未觉城树暝。
孤心出群表,旧态赴新领。
曾擪尺八箫,踞雪坐盘顶。
苔根老梅坼,烟末倦鸟警。
幽声凄以感,群公醉方醒。
惘惘一年事,了了此重省。
月洁如素秋,夜气敛初静。
历落竹柏枝,耿然散清影。
凌寒陟危巘,意欲赴沧溟。
苍霾扫万瓦,霜色去平迥。
若涵江水白,未觉城树暝。
孤心出群表,旧态赴新领。
曾擪尺八箫,踞雪坐盘顶。
苔根老梅坼,烟末倦鸟警。
幽声凄以感,群公醉方醒。
惘惘一年事,了了此重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宁静的月夜图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下竹柏的清影、寒风中登山的壮志、霜色的广阔与江水的清澈,以及园中孤梅、倦鸟和幽声的生动画面。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蕴含着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首句“月洁如素秋”以“素秋”比喻月光的洁白,营造出一种高雅脱俗的氛围。接着,“夜气敛初静”点明时间背景,夜晚的宁静为接下来的景色铺垫。竹柏的“历落”与“耿然”描绘了它们在月光下的独特姿态,清影散落,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静谧。
“凌寒陟危巘,意欲赴沧溟”两句,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追求远大理想的决心。面对寒冷与险峻,他依然坚定前行,渴望达到更广阔的天地。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
“苍霾扫万瓦,霜色去平迥”描绘了霜降后的景象,天空澄净,万物清晰可见,展现出一种开阔与纯净之美。而“若涵江水白,未觉城树瞑”则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宁静与和谐,江水与树木在月光下呈现出不同的美感,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孤心出群表,旧态赴新领”表现了诗人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与追求创新的精神。他如同孤高的梅树,不随波逐流,而是引领新的方向。这里不仅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更有对个人品格与精神追求的颂扬。
“曾擪尺八箫,踞雪坐盘顶”描绘了诗人可能进行的某种艺术活动或冥想,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苔根老梅坼,烟末倦鸟警”通过老梅与倦鸟的形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梅树在苔藓中顽强生长,倦鸟在烟雾中警觉飞翔,都象征着生命力的坚韧与不屈。
“幽声凄以感,群公醉方醒”则表达了诗人通过自然界的微妙声音,唤醒了周围人的沉醉状态,引导他们关注并欣赏这份宁静与美好。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也是对心灵觉醒与共鸣的呼唤。
最后,“惘惘一年事,了了此重省”总结了诗人对过去一年经历的回顾与反思,通过这次重游南园的经历,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这种情感的升华,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既具视觉美感又富含哲理深度的艺术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与自我超越的深刻思考。
船傍垂杨别绪生,烟蒙春树雁归声。
群公缟带遗吴锦,幕府青丝唱渭城。
几树乌啼趋夏口,何时马首望西京。
江南江北如相忆,千里高楼待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