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都忘大隐名,当时士类仰仪刑。
词源浩瀚倾三峡,学术分明本六经。
尽有声华谐物议,更无形迹笑山灵。
可怜故里蒲轮道,岁岁春风草自青。
小隐都忘大隐名,当时士类仰仪刑。
词源浩瀚倾三峡,学术分明本六经。
尽有声华谐物议,更无形迹笑山灵。
可怜故里蒲轮道,岁岁春风草自青。
这首挽诗表达了对吴康斋先生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诗人谢士元以“小隐都忘大隐名”开篇,巧妙地将吴先生从世俗的名利中解脱出来,展现出其超凡脱俗的隐逸之风。接着,“当时士类仰仪刑”一句,点明了吴先生在当时士林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他的行为举止成为众人效仿的典范。
“词源浩瀚倾三峡,学术分明本六经”两句,高度赞扬了吴先生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学术根基,其作品如长江大河般丰富深邃,学术观点清晰严谨,根植于儒家经典之中。这不仅展现了吴先生在文化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尽有声华谐物议,更无形迹笑山灵”则进一步描绘了吴先生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以及他淡泊名利、不拘形迹的生活态度。他的名声与才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他却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世事,不为外物所累,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最后,“可怜故里蒲轮道,岁岁春风草自青”表达了对吴先生去世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故土的怀念。尽管岁月流逝,但故乡的春风吹过,绿草依旧生机勃勃,象征着吴先生的精神永存,如同那不息的春草,永远在人们心中生长。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吴康斋先生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赞美,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也传递出了一种超越生死、追求精神自由与高尚人格的价值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