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猗澧有兰,馥馥沅有芷。
猎猎石上蒲,泛泛水中芰。
鲜鲜三径菊,旎旎百亩蕙。
采掇集众芳,粲烂成杂佩。
佩服何所从,将以待君子。
猗猗澧有兰,馥馥沅有芷。
猎猎石上蒲,泛泛水中芰。
鲜鲜三径菊,旎旎百亩蕙。
采掇集众芳,粲烂成杂佩。
佩服何所从,将以待君子。
这首诗描绘了四季更迭中,大自然中各种花卉的生长与美丽,以及对君子之德的向往和追求。诗人以“猗猗澧有兰,馥馥沅有芷”开篇,通过“猗猗”、“馥馥”这两个形容词,生动地描绘了澧水边兰花的茂盛与沅水旁芷草的香气,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
接着,“猎猎石上蒲,泛泛水中芰”两句,将视线转向更为广阔的自然景观,石上的菖蒲随风摇曳,水中的菱角浮游水面,展现了不同环境下的植物之美。
“鲜鲜三径菊,旎旎百亩蕙”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菊花在小径旁绽放,散发着清新的香气;大片的蕙草在百亩之地铺展,绿意盎然。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四季更替中植物的多样性和生命力,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惜。
最后,“采掇集众芳,粲烂成杂佩”一句,诗人将采集的花香汇聚,比作璀璨的杂佩,寓意着将自然的美好与品德的高尚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与追求。
“佩服何所从,将以待君子”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询问如何佩戴这些自然之美的象征,表达了自己希望与君子相会,共同追求高尚品德的愿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体现了元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