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逐天台客,桃花照玉颜。
绣裙时绾雾,罗袜惯登山。
岭月生眉黛,峰云动髻鬟。
不因刘阮至,那得共追攀。
偶逐天台客,桃花照玉颜。
绣裙时绾雾,罗袜惯登山。
岭月生眉黛,峰云动髻鬟。
不因刘阮至,那得共追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跟随天台山的游客,与他们一同游玩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轻盈的姿态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首句“偶逐天台客”,点明了女子并非刻意追随,而是偶然间与天台山的游人同行,流露出一种随性自在的态度。接着,“桃花照玉颜”一句,以桃花映衬女子的容颜,不仅描绘了春日的美景,也暗示了女子如同桃花般娇艳动人。
“绣裙时绾雾,罗袜惯登山”两句,进一步刻画了女子的行动姿态。绣裙轻盈地在雾气中飘动,罗袜则适应了登山的崎岖,既表现了女子的服饰之美,也体现了她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岭月生眉黛,峰云动髻鬟”则将女子与自然融为一体,岭上的月亮仿佛为她的眉毛添上了黛色,山峰间的云雾似乎触动了她的发髻,形象地展示了女子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
最后,“不因刘阮至,那得共追攀”两句,借用了刘阮遇仙的典故,表达了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的相遇,女子与这些游人可能无缘共赏山中美景。这不仅是对女子随性而来的赞美,也是对她与自然之间深厚情感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女子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她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怅飞尽、桐花桐絮。尘锁妆楼,网萦珠户。
柳外阑干,昔时罗袖共凭处。
翠眉安在,又绿暗垂阳树。
惜逝水华年,忍更忆、琐窗欢聚。薄暮。正画帘微雨。
点点漏声频数。梦残酒醒,那复伴、夜深低语。
最苦是、红谢榴花,问燕子、雕梁谁主。
算一例、端阳佳节,两番愁度。
几处人家,数间僧寺,记得看花曾到。
一棹江南,漂泊不如归好。
看疏林、挨过斜阳,偏搀和、天涯衰草。
怎西风、帘捲佳人,病容消瘦比秋早。
阴阴梅子熟后,雨雨风风凄紧,春光催老。
零落东篱,满地残英难扫。
最愁是、踏碎征尘,又还怕、冷枫相笑。
任题诗、不写相思,寸红流共杳。
冻云泼墨,正酿寒时候。六出飞花满岩岫。
似瑶台仙子、碎剪琼霙,看顷刻,世界琉璃装就。
玉龙谁唤醒,起舞迥风,鳞甲纷纷扑窗牖。
消息问南枝,漏拽春痕,笑梅影、也如人瘦。
且独拥、熏炉倚妆台,道日暮、天寒早停针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