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辞印绶返园庐,玉局髯仙认故吾。
了了胸中经济在,好将谏牍注元符。
特辞印绶返园庐,玉局髯仙认故吾。
了了胸中经济在,好将谏牍注元符。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为郎观察葆辰所作的一幅描绘苏轼的小画像而创作的两首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充满了对苏轼才华与人格的赞美。
首句“特辞印绶返园庐”,描绘了苏轼主动辞去官职,回归田园生活的情景。这里的“印绶”象征着官职和权力,“园庐”则代表了宁静的乡村生活。这句诗展现了苏轼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解脱。
次句“玉局髯仙认故吾”,将苏轼比作一位长髯仙人,坐在玉局之上,暗示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更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这里的“玉局”可能是指高雅的文士聚会之所,也暗含着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第三句“了了胸中经济在”,强调苏轼心中有着清晰的政治抱负和经世济民的智慧。这里的“了了”形容苏轼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胸有成竹,显示出他对社会和政治的深刻理解。
最后一句“好将谏牍注元符”,表达了希望苏轼能够将自己的谏言和智慧贡献给国家,影响最高决策者(“元符”在这里可能象征着皇帝或朝廷的决策)。这句诗体现了对苏轼作为谏臣角色的期待,以及对其能为国家带来积极变革的寄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高度赞扬了苏轼的才华、人格魅力以及对国家的深沉关怀,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昭德文公百孙子,存者风流今尚几。
封胡羯末定可人,往往高吟笑侯喜。
自期不解世俗书,肯学持竿钓温水。
江国萧条一郡丞,万事得君无不理。
窗间五老亦多情,点缀青天一张纸。
庾楼明月清宵起,夜夜柴桑空故里。
黄垆日日曲江头,曲声日日关山里。
使君勿厌簿书烦,解有哀猿醒俗耳。
诗中能事了几人,智有三公力任鄙。
郑翁老自爱诗情,馀事纷纷不挂齿。
一篇长韵十四词,付与鹍弦作桃李。
我于此事亦何有,盛事与翁传不朽。
摇瞻小队到柴桑,采采黄花荐清酒。
一从为客今五年,囊中羞涩无一钱。
虽逢恶客如栎社,匠石不顾斤斧全。
自矜尚可诧妻子,不用戒谨长安眠。
性慵外户纵不闭,窃类陈平佐刺船。
昨者小儿治藩落,坚不可拔高踰肩。
心疑过意使辍作,瓦棺自免一坏穿。
答云灶下不安室,慵倦未终频计日。
饥鹰在臂常掣韝,病鹤伤心怀旧匹。
有自而然尔莫惭,无以聚人吾自黜。
又思厨清固无馀,以我养尔何怨疾。
忍饥只合且困眠,何为目眺思悠然。
尔今肠空尚图逸,藉饱安得同周旋。
人生有命甘淡泊,安贫听我歌薰弦。
古来饥渴第可忍,醉饱以德方称贤。
南邻博士只破帏,春来数日分春衣。
东风陌上催蒙茀,不许看花缓缓归。
那知此理未可诉,破费书厨走长路。
静思我咎安致然,杳杳人情无问处。
归来粉黛包亦结,安得衾裯更罗列。
娇儿冬暖不须啼,正恐当寒更无袜。
命数从来有奇耦,北里士师真好手。
一时欢笑父子同,箧载缣缃船载酒。
归遗欣欣乐可期,妇运金刀时哺饴。
先忧后喜尊吉卜,酾酒烹鱼消百罹。
世间得失类如此,解使空肠作悲喜。
红白纷纷一种花,试向东风问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