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渺然,蕙兰椒艾,孰臭孰香。
昔尹公和靖,与龟山老,虽同名节,却异行藏。
尹在当年,深居养道,亲见兵戈兴洛阳。
杨虽出,又何畀于蔡,何救于章。公今为尹为杨。
这一著须平心较量。
正南洲潢弄,西淮鼎沸,廷绅噤舌,举国如狂。
招鹤亭前,居然高卧,许大乾坤谁主张。
公须起,要擎天一柱,支架明堂。
人物渺然,蕙兰椒艾,孰臭孰香。
昔尹公和靖,与龟山老,虽同名节,却异行藏。
尹在当年,深居养道,亲见兵戈兴洛阳。
杨虽出,又何畀于蔡,何救于章。公今为尹为杨。
这一著须平心较量。
正南洲潢弄,西淮鼎沸,廷绅噤舌,举国如狂。
招鹤亭前,居然高卧,许大乾坤谁主张。
公须起,要擎天一柱,支架明堂。
这首诗名为《沁园春》,创作于宋代,由王迈所著。诗中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尹公和杨公的不同选择,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担忧,以及对英雄豪杰能够挺身而出、挽救时局的渴望。
“人物渺然,蕙兰椒艾,孰臭孰香。”这四句诗开篇即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的萧瑟景象,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的气味,暗示了人间的善恶难辨和世事无常。
“昔尹公和靖,与龟山老,虽同名节,却异行藏。”这里提及两位历史人物,虽然都有节操,但他们的行为方式迥异。尹公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尹更,他深居简出,养精致道;而杨公则可能是指东晋的隐士杨恽,虽然也有高洁的名声,却未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
“尹在当年,深居养道,亲见兵戈兴洛阳。”这两句具体描述了尹更的生活状态,他选择深居简出,以此来养护自己的道德。同时也提及了他亲眼目睹了洛阳城中的战乱。
“杨虽出, 又何畀于蔡,何救于章。”这里则指出了杨恽虽然有出世的想法,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未能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影响,无力挽救国家和人民的困境。
“公今为尹为杨。”这一句是诗人对现实中的某位官员(或称“公”)所做出的评价,认为他既不像尹更那样深居养道,也没有杨恽那样的高洁品格,反而在乱世中左右逢源。
“这一著须平心较量。”诗人呼吁读者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并且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比较。
“正南洲潢弄,西淮鼎沸,廷绅噤舌,举国如狂。”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当时国家政治混乱、官员贪腐成风的景象。南洲与西淮之间的水势汹涌,比喻着政局的动荡不安;而廷绅噤舌,则是指朝堂之上,言语乖张,无人讲理,整个国家都处于一种疯狂般的状态。
“招鹤亭前,居然高卧,许大乾坤谁主张。”这几句诗中提到了招鹤亭,这是一个隐逸之地。居然高卧,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退避之心。最后一句则是在问整个世界、宇宙,到底谁能掌控大局。
“公须起,要擎天一柱,支架明堂。”这几句是对前文中提到的官员(或称“公”)的一种期待和劝告,希望他能够挺身而出,如同古代神话中的 Atlas 一样,承担起维持天地的重任,用以支撑住摇摇欲坠的明堂。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对比,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乱世英雄的渴望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
海门蹙处江涛重,金鳌浮出何穹窿。
驾天长桥倩谁作,倒影先入楼船中。
天光上下夹明镜,漫托焦山作邻并。
半空楼观起玲珑,达士胸襟俨相映。
碣石砥柱远莫参,气势横绝江之南。
中泠况复彻肝肺,品味岂数南阳潭。
江风山月世鲜好,不是飞仙不能到。
妙高台上一招手,挽却行云回鸟道。
两仪始判浊与清,留此突兀知何情。
颓波一障亘万古,娲皇愚公休结盟。
谪仙少陵欠题句,却有坡翁能表著。
明将濯足上蓬莱,不许龙宫吐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