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八哀篇·其六黄山人姬水》
《八哀篇·其六黄山人姬水》全文
明 / 王世贞   形式: 古风

淳父负奇癖,形骸更土木。

伤时伯鸾噫,感遇嗣宗哭。

呕心一锦囊,瑰丽时自足。

霏霏吐屑金,宛宛成叶玉。

岂不悟千秋,眼底怨局促。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八哀篇》之一,题为“黄山人姬水”。诗中以“淳父”、“伯鸾”、“嗣宗”等历史人物为喻,表达了对这些人物独特个性和才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局限的感慨。

“淳父负奇癖,形骸更土木。” 开篇即以“淳父”这一形象,描绘出一个具有独特癖好的人物,其外在形象如同土木一般质朴无华,却内蕴非凡。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的反差,暗示其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才华。

“伤时伯鸾噫,感遇嗣宗哭。” 这两句进一步借用了历史典故,将“伯鸾”(东汉文学家严光)和“嗣宗”(三国时期文学家阮籍)的形象融入其中,表达了对这些历史人物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反应和内心挣扎的同情。通过“噫”和“哭”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和个人理想冲突时的复杂心情。

“呕心一锦囊,瑰丽时自足。” “呕心”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创作过程中的辛勤付出,而“锦囊”则象征着作品的珍贵与价值。这句话强调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自我满足感,体现了其艺术成就的高度。

“霏霏吐屑金,宛宛成叶玉。” 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比作“霏霏”飘落的“金屑”,形象地描绘了灵感的珍贵与闪耀;同时,“宛宛”形容作品如“叶玉”般细腻精致,展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高雅气质。

“岂不悟千秋,眼底怨局促。”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时代局限性的感慨。一方面,诗人认为这些历史人物和自己都未能完全领悟到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长河;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个人命运受限于时代背景的无奈和遗憾。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语言精炼,意蕴丰富,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作者介绍
王世贞

王世贞
朝代:明   字:元美   号:凤洲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生辰:1526年-1590年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猜你喜欢

和答庶吉士杨之宜就柬宗豫大学士士奇谕德及翰林诸同志·其六

十年谬忝戴朝簪,岁月欺人老易临。

报国未酬明主意,托交深识故人心。

太平制作过前辈,早岁声华在禁林。

何日西窗同剪烛,尊前夜雨听新吟。

(0)

甥光烈自蔚州归喜而赋此

昨夜灯花结,今朝喜鹊声。

忽闻行李至,忧思一时平。

关塞聊须到,山川记此行。

壮游真不薄,期尔早知名。

(0)

赠陈绍夔胡季南下第再试归南京胄监

领荐来京国,青云竟未逢。

圣情尤轸念,召试独从容。

夜雨辞金殿,春风过辟雍。

他年期射策,须敌万夫雄。

(0)

余自城中逢与粟同归过去伐隐居留宿明日告别去伐又欲留有不满之意作诗赠余勉强和之云

城中逢旧友,返路喜追陪。

欲到壶丘去,先过剡曲来。

春舒江上柳,风度竹间梅。

留住堪能久,无端归思催。

(0)

续弦词

煎胶续断弦,弦好琴音和。

莫弹别鹤操,好鼓南薰歌。

(0)

中秋望月

共道中秋月,辉辉向壁端。

预愁夜不见,故向此时看。

桂影才欲转,露华已自寒。

那能如旧日,欢赏到更阑。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王洋 史鉴 童冀 喻良能 何吾驺 孙继皋 章甫 郑獬 韩上桂 郭钰 林鸿 孔武仲 邓林 潘希曾 庞嵩 释怀深 张穆 袁说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