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币遥从晓殿颁,小臣承命谒桥山。
千年王气蟠龙虎,五夜祠官拥佩环。
草木润回新雨后,坛壝高出乱云间。
礼成正及曈昽曙,携得天风两袖还。
香币遥从晓殿颁,小臣承命谒桥山。
千年王气蟠龙虎,五夜祠官拥佩环。
草木润回新雨后,坛壝高出乱云间。
礼成正及曈昽曙,携得天风两袖还。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倪岳在二十二日奉旨前往祭祀天寿山之神,二十五日完成仪式返回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祭祀活动的庄重与神圣。
首句“香币遥从晓殿颁”,以“香币”象征祭祀用品,从“晓殿”发放,暗示了仪式的庄严和时间的清晨。接着,“小臣承命谒桥山”一句,通过“小臣”自谦身份,表达了对使命的恭敬执行,以及前往“桥山”的虔诚态度。
“千年王气蟠龙虎,五夜祠官拥佩环”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王气”比作盘绕的龙虎,寓意祭祀活动的崇高地位;“五夜祠官”则描绘了夜晚祭祀官吏围绕的场景,佩环相扣,增添了仪式的庄重感。
“草木润回新雨后,坛壝高出乱云间”描绘了祭祀后的自然景象,雨水滋润了草木,坛壝(祭祀台)高耸于云雾之中,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也衬托出祭祀活动的超凡脱俗。
最后,“礼成正及曈昽曙,携得天风两袖还”点明了仪式圆满结束的时间——曙光初现之时,诗人带着满载的感悟与收获,乘着微风返回。这两句不仅体现了仪式的完美落幕,也蕴含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展现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庄重氛围,以及参与者的虔诚与感慨。
炎蒸才谢。正暮云敛尽,银河斜挂。
莺燕风流,荷芰繁华,梦还惹。此时旅况何如也。
举目见、新霜沾瓦。青荧灯火,纸窗竹屋,狂吟闲写。
中夜。追思往日,向金门执戟、竞夸裘马。
一阵西风,又送羁人,燕台下。急须觅破衣残帕。
同学者、相逢如乍。且寻江表徐陵,月明词话。
苏门曾说孙登啸。又何似、仲举清歌偏好。
一曲和皆难,听余音缥缈。
漫写江南肠断句,又变作、离奇夭矫。高调。
是乌丝旧唱,迦陵新草。
还忆往日风流,向旗亭画壁,双鬟争道。
廿载飘零,剩髯霜多少。
天子凌云思赋手,喜岁晚、遭逢非小。堪傲。
有牛腰词卷,将人压倒。
雨过盆池,风吹荷叶,绝胜银塘幽意。
几朵仙葩,绰约杨家姊妹。
斗红妆、映水朱妍,洗素容、凌波玉腻。
小亭中、琥珀杯浓,相看不觉同花醉。
却羡东邻老子,散发碧山楼,顿添芳思。
自谱新词,一曲与花争媚。
恐西风、容易惊秋,对南薰笑歌休弃。
况光阴、暮景如驰,只索牢牵辔。
绿窗午枕睡初酣。梦喜脱朝簪。
觉来犹是长安客,垂杨里、空系归骖。
恋主身依晓阙,思亲泪洒春衫。玉河流水碧于蓝。
花外燕呢喃。新词一曲凭谁和,泥封罢、亲手题缄。
试待天边鸿雁,秋风寄与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