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吊右军千载魂,祠堂荆棘断碑存。
老僧相见话前事,问我兰亭几世孙。
欲吊右军千载魂,祠堂荆棘断碑存。
老僧相见话前事,问我兰亭几世孙。
这首诗《右军祠堂》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通过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右军)的追思之情。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王羲之墓祠的景仰与怀念,也蕴含了对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深远影响的感慨。
首句“欲吊右军千载魂”,诗人以一种崇敬而又略带哀愁的心情,表达了想要悼念王羲之千年灵魂的愿望。王羲之作为书法史上的一位巨匠,其作品如《兰亭序》等,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更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诗人通过这一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厚重感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氛围。
次句“祠堂荆棘断碑存”,描绘了祠堂的现状——荒草丛生,断碑残破。这不仅是对现实景象的描述,也是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一种隐喻。断碑的存在,仿佛是王羲之精神的象征,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坚韧不屈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接着,“老僧相见话前事”,诗人与一位老僧相遇,通过交谈,了解了关于王羲之祠堂的往事。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也通过老僧这一角色,赋予了故事更多的历史深度和人文关怀。老僧的话语,或许包含了对王羲之的缅怀,以及对后人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期望。
最后一句“问我兰亭几世孙”,诗人自问,是否为《兰亭序》的后代子孙。这一问,既是对自身身份的思考,也是对王羲之书法艺术传承问题的深沉反思。它暗示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追求,以及对未来如何继续发扬光大这一艺术传统的忧虑。
整体而言,《右军祠堂》通过诗人对王羲之及其作品的追忆,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传统艺术的深情礼赞。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人物对话等元素,构建了一个既有现实感又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艺术世界。
昔予祗行役,驱车向中原。
中原饥馑馀,氛祲日以烦。
白骨乱如麻,黯然销神魂。
朱门郁萧条,哀哀诸王孙。
君今复持节,翩翩过夷门。
不知周遗民,今有几家存。
况今旱为虐,五月黄尘昏。
知君负经济,雅志念黎元。
当其授简时,应为废朝飧。
莫以董贾笔,虚负邹枚言。
愿赓云汉篇,归来达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