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
昔随飞盖处,今照入山时。
借助秋怀旷,留连夜卧迟。
如归旧乡国,似对好亲知。
松下行为伴,溪头坐有期。
千岩将万壑,无处不相随。
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
昔随飞盖处,今照入山时。
借助秋怀旷,留连夜卧迟。
如归旧乡国,似对好亲知。
松下行为伴,溪头坐有期。
千岩将万壑,无处不相随。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山中问月》,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依恋和自然景物的情感寄托。开篇“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直接抒发了对月亮的眷恋之情,设问长安城中的明月是谁让它如此与自己形影不离。
接着,“昔随飞盖处,今照入山时”通过对比昔日在京城飞驰游历和现今独自一人在深山中赏月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由城市到自然环境的心境变化,以及与月亮的情感联系。
“借助秋怀旷,留连夜卧迟”表达了诗人利用秋夜的寂静和长久来怀念过去,延缓睡意,以此来增加与月亮相伴的时间。秋天夜晚较凉爽,更适合沉思和赏月。
“如归旧乡国,似对好亲知”通过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回到故乡一般温馨,感受就像面对亲近的人那样自然而亲切。
“松下行为伴,溪头坐有期”则描绘了诗人在松林之下漫步,在溪边坐着等待某个时刻的情景。这里的“期”字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期待或约定,增加了诗歌的深度。
最后,“千岩将万壑,无处不相随”用宏伟的山石和广阔的河谷来形容月亮无处不在,与诗人同行的情景。这种超越空间的描写,强化了月亮与诗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通过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和山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在孤寂时刻寻求心灵慰藉的一种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