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意欲归山,道高繇境胜。
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證。
永夜出禅吟,清猿自相应。
何意欲归山,道高繇境胜。
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證。
永夜出禅吟,清猿自相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皎然的作品《送清凉上人》。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赞美之情,以及对佛法修行境界的深刻理解。
"何意欲归山,道高繇境胜。" 这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表明对友人隐居山林、追求高尚道德的境界表示赞赏。"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證。" 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佛法修行的理解,即在寂静中领悟到事物的本质,通过深夜的冥思达到内心的顿悟。
"永夜出禅吟,清猿自相应。"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深夜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在佛法修行中获得超然物外境界的赞美。这里的“清猿”形象生动地传递出一种宁静与和谐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山林生活、佛法修行的赞赏,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切情感以及自己对生命境界的独到见解。
清晨读君碑,如到徐亭下。
灵境犹缥缈,仙风已潇洒。
亭虽人为之,洞是天开者。
化工不自了,待子辟蓁野。
徐君神骨不埃尘,疏眉秀目方青春。
穷追屡束寇贼手,幽讨却作烟霞人。
当年远祖尝浮海,采药仙山竟何在。
君今复探山中奇,潭潭六室世未知。
呜呼安得此亭此洞在吾乡,庐岳自此增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