稂莠终乱苗,珉瑜颇相类。
君子与小人,颜面亦不异。
善恶本殊途,薰莸岂同器。
辨之如不早,斯为名德累。
稂莠终乱苗,珉瑜颇相类。
君子与小人,颜面亦不异。
善恶本殊途,薰莸岂同器。
辨之如不早,斯为名德累。
这首诗以“稂莠终乱苗,珉瑜颇相类”开篇,巧妙地将杂草与美玉的相似性比喻为君子与小人外表的不易分辨,揭示了社会中道德与品质的模糊界限。接着,“君子与小人,颜面亦不异”进一步强调了道德品质在表面上的难以识别,让人不禁深思。
“善恶本殊途,薰莸岂同器”两句,通过善恶、薰(香草)与莸(臭草)的不同本质和不可共存,形象地表达了正邪分明、道德与不道德行为不能混同的道理。这种对比鲜明的论述,增强了诗歌的警示性和批判性。
最后,“辨之如不早,斯为名德累”提醒人们,辨别真伪、善恶的重要性。如果辨别不及时,那么即使拥有高尚的品德,也可能因为外界的混淆而受到牵连或损害。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警醒,也是对社会公正与道德判断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道德与品质的识别问题,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洞察和独到见解。
灼灼桃吐华,濯濯柳垂缕。
芳菲挽人出,春力乃如许。
嗟予闭门客,佳节过不数。
不因可人呼,那得幽步举。
客如山阴胜,诗作斜川语。
谁言一尊酒,妙处合千古。
归来读残书,耿耿霜月苦。
空馀流落心,三叹非吾土。
不爱纷华爱寂寥,松风竹月共萧萧。
因随野鹤过三径,每对江鸥洗一瓢。
无复尘埃沾短褐,尚思烟水泛归桡。
道人肯与羲之友,飞锡重来莫待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