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与碧霄连,至此尘心已尽捐。
短舄行迷空翠径,轻衣欲染蔚蓝烟。
九天楼殿虚无里,二浙山川指顾前。
更说仙都何处是,攀松藉草不知还。
白云山与碧霄连,至此尘心已尽捐。
短舄行迷空翠径,轻衣欲染蔚蓝烟。
九天楼殿虚无里,二浙山川指顾前。
更说仙都何处是,攀松藉草不知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朴在白云山的登临体验,以“烟”字为线索,展现了山色空蒙、云雾缭绕的自然美景,以及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
首句“白云山与碧霄连”,开篇即以“白云山”与“碧霄”相接,营造出一幅高远壮丽的景象,暗示了山之高峻与天空的广阔。接着“至此尘心已尽捐”,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心灵得到净化的感受,体现了登山过程中的精神升华。
“短舄行迷空翠径,轻衣欲染蔚蓝烟”两句,通过“空翠径”和“蔚蓝烟”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山间清幽、色彩斑斓的氛围。短靴在翠绿小径上留下足迹,轻薄衣物似乎要被烟雾染上一层深蓝,细腻地展现了登山时的视觉体验和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
“九天楼殿虚无里,二浙山川指顾前”则将视野拉高,想象中九天之上的楼阁宫殿仿佛近在咫尺,而眼前的二浙山川尽收眼底,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大地的豪迈与豁达。
最后,“更说仙都何处是,攀松藉草不知还”两句,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不愿归返尘世、沉浸于自然之美的心境。整首诗通过对白云山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寄托的精神追求。
知音求不易,况乃求知心。
遇君冠盖场,萧然若山林。
唯诺习良易,直谅意所钦。
恒言出肺腑,片语成规箴。
十年互相资,交深学亦深。
因君返初服,益自悲尘襟。
愿趁下水船,集此焚巢禽。
巢禽归不得,且当归故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