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心如云,去住唯所适。
飘飖涉四海,岂复校喧寂。
朅来王城游,红尘暧晨夕。
忽思还故峰,不可留宿昔。
离合皆自然,于何寄驩戚。
从兹坐林下,白首傲泉石。
山鸟集掌中,巴猿侍瓶锡。
寺前烟蔓深,何处求行迹。
至人心如云,去住唯所适。
飘飖涉四海,岂复校喧寂。
朅来王城游,红尘暧晨夕。
忽思还故峰,不可留宿昔。
离合皆自然,于何寄驩戚。
从兹坐林下,白首傲泉石。
山鸟集掌中,巴猿侍瓶锡。
寺前烟蔓深,何处求行迹。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对修行者文慧师归隐之地的送别。开篇“至人心如云,去住唯所适”表达了对于自由自在、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接着,“飘飖涉四海,岂复校喧寂”写出了游子的胸襟和对喧嚣红尘的超脱。
“朅来王城游,红尘暧晨夕”则是说游子在繁华都市中的经历,而“忽思还故峰,不可留宿昔”表达了他对于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决心。诗人通过“离合皆自然,于何寄驩戚”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心境。
最后,“从兹坐林下,白首傲泉石。山鸟集掌中,巴猿侍瓶锡。”这两句写出了修行者归隐后的宁静生活,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寺前烟蔓深,何处求行迹”则是对这种隐逸生活的一种描绘。
整首诗通过对比城市与山林、喧嚣与寂静等对立面,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自然、超脱世俗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清净自守、返璞归真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