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石无光古刹存,芦沙渔鼓□朝昏。
江淮门户天分合,日月轩窗海吐吞。
山足半沉曾瘗鹤,云腰中断可呼猿。
丁宁为我留佳处,茅屋三间护竹根。
丹石无光古刹存,芦沙渔鼓□朝昏。
江淮门户天分合,日月轩窗海吐吞。
山足半沉曾瘗鹤,云腰中断可呼猿。
丁宁为我留佳处,茅屋三间护竹根。
这首宋朝赵溍所作的《焦山顽石偈》,以焦山的顽石为题,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画面。
首联“丹石无光古刹存,芦沙渔鼓□朝昏”,开篇即以焦山的顽石为引,虽无光泽,却见证了古刹的悠久历史,芦苇与沙洲在晨昏交替中摇曳生姿,渔鼓声声,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转与生活的宁静。
颔联“江淮门户天分合,日月轩窗海吐吞”,进一步扩展了焦山的地理意义,它如同江淮地区的门户,连接着天地的分界线,日月仿佛在它的轩窗之间吞吐,展现出一种宏大的自然景观和宇宙观。
颈联“山足半沉曾瘗鹤,云腰中断可呼猿”,转而描写焦山的自然风光,山脚处曾经埋葬过仙鹤,云层之中似乎可以呼唤出灵猿,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充满神秘色彩的氛围。
尾联“丁宁为我留佳处,茅屋三间护竹根”,最后点明了诗人的心愿,希望有人能守护这片美好的地方,留下三间茅屋,保护竹林的根系,既是对自然美景的珍视,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焦山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淡烟池馆,霜飙乍紧,又是年华暮。
黄花老尽,丹枫舞困,江梅初吐。
点缀南枝,暗传春信,玉苞微露。
凭危阑空断,谁家素脸,遥山远、空凝伫。
昨夜一枝开处。正前村、雪深幽曙。
看来只恐,瑶台云散,玉京人去。
庾岭寒馀,汉宫妆晓,飞堆行雨。
仗谁人惜取,孤芳雅致,作春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