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目棱棱遍体斑,蛇行也解曲回环。
如何生在沧溟里,偏喜身居清浊间。
虎穴掉头终不顾,龙门烧尾可知艰。
烹鲜更怪成何味,丛笑令人鄙百蛮。
怒目棱棱遍体斑,蛇行也解曲回环。
如何生在沧溟里,偏喜身居清浊间。
虎穴掉头终不顾,龙门烧尾可知艰。
烹鲜更怪成何味,丛笑令人鄙百蛮。
这首诗以鮡鱼为题,生动描绘了鮡鱼的独特习性和生存环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首联“怒目棱棱遍体斑,蛇行也解曲回环”,形象地描绘了鮡鱼的外貌特征——眼睛锐利,全身布满斑点,行动如蛇般灵活多变。鮡鱼以其独特的身体结构和敏捷的行动能力,在水中自由穿梭,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颔联“如何生在沧溟里,偏喜身居清浊间”,揭示了鮡鱼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鮡鱼能够在清澈与浑浊的水域中自由生活,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存智慧和适应性。这种特性不仅体现了鮡鱼的生存哲学,也寓意着人在复杂环境中应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颈联“虎穴掉头终不顾,龙门烧尾可知艰”,通过对比虎穴与龙门,进一步展现了鮡鱼的勇气与决心。鮡鱼面对危险与挑战时,能够勇敢地选择自己的道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这一形象象征着在逆境中坚持自我,追求目标的精神。
尾联“烹鲜更怪成何味,丛笑令人鄙百蛮”,表达了对鮡鱼命运的感慨。鮡鱼在自然界中或许有着独特的生存之道,但在人类的视角下,它们的命运却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这一联既是对鮡鱼生存状态的反思,也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警醒,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自然界的尊重与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鮡鱼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奇迹,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智慧与精神追求。
黄金为楼玉为梯,画旗素锦生光辉。
不如一庵醉而归,倒卧侧立无东西。
君才于用无不宜,会稽竹箭梁山犀。
贾而不售君不疑,亦不自以为珍奇。
渊明妙处君得之,万古一首归来辞。
一庵容膝君所知,不用芥子藏须弥。
望风怀想三归依,眼前有睫见者谁。
世人纷纷不自治,何异羊质蒙皋比。
见豺而战忘其皮,墙头燕雀莫漫肥。
汝不仰看鸿鹄飞,伯夷去采西山薇。
想渠瘦亦不胜衣,不羡汝曹腰十围。